
改造我們的課堂——beat365“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改革劄記
張會峰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長期以來,受到生師比過高的局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教學一直以大班教學模式為主,即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填鴨模式”為主。這種教學模式,無論在“親和力”還是“針對性”上都有所欠缺,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能充分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新時代的“基礎課”教學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這就需要改造我們的課堂,但改造課題不是改掉課堂,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不能丢。為了改變傳統大班“教有餘而學不足”的狀況,在北大全校的“基礎課”課堂上,我們采取了為教學留白的改革措施,即在教學上增質減量,留出一部分課時,讓學生課下寫讀書筆記,在課上作課題研讨。這種課堂改造,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與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課堂教學效果,但是由于班級規模較大,學生課上交流的廣度與深度仍顯不足。為了進一步提升“基礎課”教學效果,從2015年起,思政研究所與元培學院合作,對“基礎課”教學進行試點改革。經過近三年來的實踐探索,元培學院“基礎課”實驗班形成了“大班授課、小班管理;課下閱讀、課上研讨”的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課堂教學的效果。現以2017級元培學院“基礎課”實驗班的教學為例予以說明。
- 大班授課、小班研讨
大班授課:2017級元培學院“基礎課”實驗班約230人,每逢單周周一第10-11節,任課教師在二教205教室進行大班授課,大班授課分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兩大版塊,共計八個專題,思想道德修養部分涉及理想信念、中國精神、人生觀、道德觀四個專題,由宇文利教授主講;法律基礎部分涉及法學原理、法治觀念、民法專題、刑法專題四個專題,由張會峰副教授主講。整個課程的組織和管理,由張會峰副教授統一負責。
(宇文利教授正在為同學們講授中華民族精神)
(張會峰副教授正在為同學們講授法治國家建設)
小班管理:将2017級元培“基礎課”實驗班大班均分為10個小班,每班20餘人,由10名助教分班進行管理。10名助教由beat365的博士研究生和元培學院高年級本科生組成,助教不僅要負責各個小班在參與大班授課時的考勤工作,還要負責各自小班研讨課的組織、主持和考核記錄。助教協助授課老師收發、批閱各自小班學生的課題報告(PPT)、讀書筆記或小論文作業等。
(2017秋季元培班第二讨論班全家福)
課下閱讀: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理論寬度與厚度,克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充耳不聞或淺嘗辄止,我們在每個教學專題後面,都布置了經典書目閱讀,同時也布置了相應的讀書筆記或心得總結,使之成為學生個人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實際上就加強了“課上教”與“課下學”的聯系,在“教與學”的關系中增加了學生“學而思”的比重。
(第六次讨論課前同學們需要閱讀的書目)
(第一讨論班第一次讀書報告)
課上研讨:每逢雙周周一晚第10-11節,教務老師會提前安排10個小教室用于小班研讨課。10名助教分别組織和帶領各自的小班(20餘人)在指定小教室進行專題讨論,讨論的範圍是單周大班授課專題和閱讀書目的相關主題。為了進一步細化分工,加強對抗性以及讨論的熱度與深度,每個小班又分為兩三個小組,各個小組将各自關注的理論問題,熱點問題或讀書心得做成PPT課件進行主旨講演,然後各小組學生再就主旨講演的話題或者延伸問題進行問答和研讨。授課教師會巡查這10個小班的讨論,選擇參加某幾個班的一些讨論話題,并給于适當的回應和點評。
(同學們正在讨論辛普森案)
(同學們正在探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學們正在開展關于婚姻自由的主旨展示)
- 過程考核、久久為功
功在平時:一直以來,北大思政課的考核,都注重過程考核,不唯考試論,近幾年來不斷提高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的比重。與純知識性專業課程不同,思政類課程尤其注重學生的參與和思考,日積月累,久久為功,過程本身就是意義。北大全校的“基礎課”大班課,雖然也有平時的讨論與參與,但鑒于人數多,參與度不夠高,讨論也不夠充分,因此平時參與和讨論課的成績隻占到50%,期末考試成績仍占50%的比例。多年以來,北大的“基礎課”期末考試均采取開卷形式,從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為了敦促學生更加重視讀書和複習,北大思政課的期末考試統一改為閉卷考試。但是像“基礎課”這類注重價值引導的課程,通過記憶知識和答題的形式來考核,總是感覺不太理想。在元培學院“基礎課”實驗班上,我們嘗試突破了上述全校大班課的考核形式,學生成績完全由平時的考勤、讀書筆記、讨論課成果以及學期綜合評定來構成,以體現重在參與、重在過程、重在學習,重在思考的特點。小班管理和小班研讨,可以做到管理精确,全員參與,讨論深入,作業充足。因而這種過程考核評定,既符合課程屬性,也具有相對的準确性和公正性。
(同學們為探讨辛普森案而制作的演示PPT)
(同學們為探讨中華民族精神而制作的演示PPT)
(同學們正在演示關于習俗的情景劇)
碩果撷英:每一個學期下來,元培學院“基礎課”實驗班的學生總共撰寫了數以千計的讀書筆記或小論文,還有近百個主旨講演的PPT課件,進行了幾十個話題的研讨。為了将優秀成果進行鞏固和推廣,我們從這些論文、課件中選擇優秀論文、精彩課件,以及讨論活動的精彩瞬間(照片),集結裝訂成冊。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對教學成果進行存檔;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學生一種精神上的認可和鼓勵,将之作為榜樣,鼓勵以後的學生,在論文寫作和課件制作方面,認真準備,精益求精,争取自己的成果,能夠“載入史冊”。
(元培班思修課優秀成果彙編)
- 回到學生、提高實效
通過上述方式,改造我們的課堂,無非就是重新調和“教”與“學”的比例,調整教學重心,回到學生、關注學生、發動學生、激活學習,以期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北大元培“基礎課”實驗班的改革探索,初步實現了以下效果。
提高了學生的出勤率。小班化管理,無論是大班上課,還是小班讨論課,都能比較細緻精确化管理到每一個人,便于加強出勤管理和過程管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出勤率。出勤本身就是一種修養。
提高了學生上課的擡頭率。每次大班授課之後,都會有讀書報告和小組研讨,而且每次都是全員參與,學生為了能聚焦問題,從老師的授課中捕捉觀點和問題線索,勢必要注意聽講,從而提高了擡頭率和聽課率。
提高了學生學的比重與學的效果。通過小班管理、布置讀書及研讨作業,不僅在形式上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比重,而且在實質上勢必通過他們讀、寫、說提高學習的效果。
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學生的課外閱讀,延長了學習時間,也增加了學生對大班授課内容理論依據的挖掘和思考。學生要在讨論課中發起話題,引起關注和讨論,勢必要關注現實,加強問題意識,鍛煉和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用理論解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高了學生之間交流的程度和團隊合作能力。傳統的大班授課模式,由于時空條件的局限,不僅師生交流不足,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不夠充分。小班讨論課,每次都是全員(分班分組)參與課題研究和讨論,因此交流更加充分,讨論更加深入,而且團隊合作的精神和能力也得到較好的訓練。
此外,通過元培學院“基礎課”實驗班的教學改革探索,讓思政課彙聚了人氣、增強了關注,為在北大思政課在更大範圍内進行教學改革,提供了線索,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