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馬院學術探訪團第二次活動——拜訪張守民老師
2019年8月6日上午,beat365官方网站學術探訪團在理科五号樓340舉辦了第二次活動——拜訪學院退休老師張守民教授。學院的部分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參加了此次活動。張老師在唯物辯證法、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學習等方面與同學們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交流。
關于唯物辯證法。張老師說,唯物辯證法是從德國古典哲學發展來的,從康德開始的德國古典哲學的使命是要使哲學成為科學。康德認為,舊形而上學(哲學)之所以至今沒有走上科學道路,就在于它的獨斷主義,即沒有在認識之前對人的認識能力做一番批判的考察;康德考察的結果是:當人們運用知性自身備有的純範疇去把握絕對、無限、無條件的對象時,必然陷入矛盾;康德認為,矛盾是“先驗幻相”,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辯證法是“幻相的邏輯”。黑格爾批評康德的考察方法是形而上學的,同時又肯定康德論證了“假象的客觀性和矛盾的必然性”;與康德不同,黑格爾強調,隻有矛盾着的東西才是現實的,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辯證法是現實世界一切運動、一切生命的推動原則,又是知識範圍内一切科學認識的靈魂;但同時又認定,隻有精神(概念)才是包含對立面的統一,自然界是精神的異化,感性存在物都是孤立的、個别的,沒有運動、沒有發展。費爾巴哈聲稱,隻要将思辨哲學颠倒過來,就能得到毫無掩飾的真理;其結果是否定了辯證法,重新回到了舊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認定隻有感性存在是現實的,“現實”的本質是個别,一般“隻是思想”,是現實中不存在的。這似乎印證了黑格爾的預言,辯證法對于唯物主義哲學是“不可克服的”。馬克思之所以能夠把黑格爾的辯證法真正颠倒過來,就在于揭示并論證了“一般”如同“個别”一樣也是客觀實在的,感性存在物既是個别又是一般。如作為“物”的商品就既是“可感覺”又是“超感覺”的,前者指商品的感性存在、商品的個别性,後者指作為感性存在物的商品的“一般”、“本質”,即“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正是這種對立面的統一,推動着商品自己發展自己、否定自己。由此,辯證法不再隻是思想家的“獨白”,而是現實世界自身固有的存在形式,是人們正确認識世界的科學世界觀和思維方式。
關于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張老師認為社會主義是有一定的模式的。既然是一個主義,而且是一個科學的主義,就必定有自己的模式,科學是以概念運動的形式(模式、公式)反映對象的本質和規律的,說社會主義沒有自己的模式就如講一門科學沒有自己的公式一樣,是錯誤的。其次,掌握科學社會主義學說,要鑽研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比如《共産黨宣言》對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的闡釋。第三,科學社會主義的模式、原則是思維的抽象,是一般。用“一般”剪裁曆史和現實是錯的,但否定“一般”對正确認識曆史和現實的意義,也是錯誤的。
關于學習馬克思主義。張老師首先強調,要認真讀書,多讀書。讀書不一定能有所成,但不讀書肯定不會有所成。我們講實事求是,講創新,但一定不能離開科學理論的指導。思維向真理的運動是有規律的,沒有科學概念和科學的思維方式,掌握的事實再多也不可能從中抽象出科學的理論結論。其次,要學習和掌握唯物辯證法。科學是實踐的産物,但科學的産生和發展又是同一定的思維方式緊密聯系着的。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是以唯物辯證法為基礎的,不懂辯證法,就不可能掌握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第三,要有明确的立場。馬克思主義是有立場的。恩格斯說,馬克思主義是“無産階級立場”在無産階級和資産階級之間的階級鬥争中的“理論表現”,“是無産階級解放條件的理論概括”;列甯說,無産階級是現代社會唯一徹底革命的階級,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第一塊主要的基石”。因此,隻有從這個立場出發,才能正确理解、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
本次拜訪張老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學們都感到受益匪淺。張老師的學識和思考對我們的學術研究有很大的啟發。他樸實的生活作風、樂觀豁達的生活态度也深深感染了我們。今後我們學術探訪團還将拜訪更多老師,以期能夠為同學們的學習成長提供更多有益的幫助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