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建共建|“弘揚偉大抗疫精神,踐行愛國衛生運動”主題黨團日參訪
為弘揚偉大抗疫精神、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衛生運動,響應新環保垃圾分類的時代需要,提升學生黨支部和黨員的理論水平、專業知識和行動能力,beat365官方网站2020級博士生2班黨支部聯合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博士1班黨支部開展黨建共建,共赴海澱區循環經濟産業園開展以“弘揚偉大抗疫精神,踐行愛國衛生運動”為主題的參訪活動。
11月13日下午,黨支部集體前往海澱區循環經濟産業園,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韓淩老師、團委書記呂麗老師出席本次活動,參與活動的全體黨員實地考察産業園中餐廚垃圾和污水的可循環利用模式,同項目工程師交流學習,進一步領會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做好垃圾分類、提倡環保節約的重要意義。
海澱區循環經濟産業園坐落于蘇家坨鎮大工村山腳下,占地面積33公頃。參訪成員抵達後,谷洪瑞工程師首先帶領大家整體介紹海澱區循環經濟産業園内餐廚廢水厭氧處理項目的工藝流程。工程師指出,整個海澱區350餘萬人口,每天産生近600噸餐廚垃圾經分類後運輸到這裡,作為生料經過多個工序,最終實現餐廚廚餘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處理目标。通過各個操作環節的視頻全覽,大家對餐廚廚餘垃圾的卸料過程、分選過程、厭氧處理和焚毀過程等有更加直觀的了解。餐廚廚餘垃圾經過篩分、破碎、擠壓等環節後實現固液分離,後續的處理分為固态的垃圾處理和液态的污水處理。工程師在介紹過程中談到:“當前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創造美好生活離不開背後的垃圾處理和資源再利用”。
随後,楊青原工程師帶領全體黨員分别參觀了固體垃圾資源化處理系統和污水厭氧處理系統。楊青原向大家介紹了産業園内處理餐廚垃圾的最新設備和技術,指出目前使用的廚餘設備和生化處理設備能在12小時内完成固态垃圾的全過程處理。固态的餐廚垃圾“浴火重生”後變身寶貴資源,成為粗油脂、花糧、土壤調理劑等産品,這些産品完全出自餐桌和大自然,彰顯出循環經濟的綠色活力。緊接着,楊青原帶領大家參觀大工村污水處理廠。餐廚垃圾中分離出的污水經過生物和化學的有機處理,在超濾系統下形成可直接焚毀的廢水和可再利用的中水,實現園區“零排放”的良性循環。
最後,谷洪瑞、楊青原兩位工程師和全體黨員開展交流互動。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黨員同志就餐廚廢水厭氧處理系統中涉及的技術問題和指标參數進行提問,beat365的黨員同志對園區當前循環經濟産業發展上遇到的問題和未來規劃進行進一步了解。楊青原工程師表示,園區當前所采用的餐廚垃圾處理技術位于全國前列,但仍有進一步發展完善的空間;從源頭上厲行節約、做好垃圾分類,也有利于循環經濟和綠色發展。接下來,研發人員将考慮對建築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嘗試從中分離産出生态磚、再生路面材料等環保清潔的材料。
參訪活動結束後,beat3652020級博士生2班黨支部成員劉香檀表示:“很榮幸今天參觀了海澱區循環經濟産業園,園區内的餐廚和廚餘垃圾處理項目工藝流程令我印象深刻。該項目以餐廚、廚餘垃圾為原料生産腐殖酸土壤調理劑,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時沃土固碳,有力促進了碳減排,提高生态保護和水源涵養。目前,盡管我國糧食生産連年豐收,我們對餐飲浪費和食品安全問題還是要有危機意識,尤其是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beat3652020級博士生2班黨支部成員安永萍談到:“在本次參訪活動中,我通過親身考察了解到大工村餐廚垃圾處理廠承擔了海澱區所有的廚餘垃圾,整個工業園幾乎實現了零排放,廚餘垃圾在這裡完美地變廢為寶。園區中的部分餐廚垃圾處理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顯示出我們國家近些年來科技進步的成就,同時,也意味着國家衛生安全一定是以科技的進步為基礎的。盡管不斷進步的衛生技術将越來越多地為我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保駕護航,但是,絕不能忽視,美好的衛生環境不能僅僅依靠尾端處理,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從源頭上改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來,垃圾的處理的各個環節将更加科學化,這需要政府、企業和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
在本次聯合參訪活動中,來自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beat365的黨員同志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共同深化了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人居環境改善、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等具體實踐情況的了解,有助于提升健康文明素養,自覺踐行光盤行動,自覺做好垃圾分類,樹立正确的生态觀、生命觀和自然觀。作為青年學生黨員,我們應在遵守校園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下付出堅實行動,落實“八個自覺”,努力增長專業才幹,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