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周末學術演講沙龍第17期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道路》紀實

  11月27日中午,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生周末學術演講沙龍(第17期)在理科5号樓352室舉行。本次沙龍主題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道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李少軍教授攜其指導的四位同學圍繞該主題進行了彙報演講。來自北大、清華、北交大等高校的五十餘名同學報名參加活動,beat365郇慶治老師和宋朝龍老師應邀出席。

  李少軍老師先發表緻辭。他指出,這次活動的形式,是借鑒錢學森“集大成,得智慧”的理念,通過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加強研究生的培養工作。這次活動的主題意義重大。正如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指出的,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正如十八大報告指出的,我們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隻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開辟發展這條道路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之間發生了密切的互動,概括起來就是“馬克思主義改變了中國,中國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不能停留于宏觀的、政治的層面來理解中國道路,而應該從學術角度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基于這樣的問題意識,他指導自己的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了研究,并有多位同學以此作為博士論文的選題。除到場發言的四位發言人外,還有另外兩位博士生曹平、楊芳分别以“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唯物史觀視域下的中國道路”作為博士論文研究方向。今天正是将部分同學的初步研究成果向院内師生進行集中彙報,懇請大家多批評。

  随後,四位發言人分别發言,并分兩組互相點評讨論。

  博士後梅沙白老師以“所有制變革與中國道路”為題作報告。她指出,所有制問題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核心問題,也是解讀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發展道路的樞紐。通過梳理1949-1978年、1978-1992年、1992-1997年、1997-2002年以及2002年至今五個時期的中國所有制變革軌迹,可以看出:新中國的所有制發展既體現了唯物史觀的一般原理,又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視野,更有助辨明當下就“所有制中性”展開的争論。這種論調的實質是淡化我國的社會性質,意在推動國有企業私有化和“國退民進”,進而危及共同富裕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标,因而歸根到底是經濟領域内意識形态鬥争的表現。我們應當擦亮眼睛,認清并抵制“所有制中性”這一走邪路的主張。

  2018級博士生王凡同學發表了題為“探索新工時制與綠色發展”的演講。她從從深圳特殊工時管理制和被廣泛議論的“996”工時制出發,回顧了我國對工時制所進行的探索曆程,揭示了工時制之争背後是企業、個人和社會三方的利益矛盾和鬥争。新工時制中體現了滿足美好生活需要、促進全面發展的合理訴求。應當按習近平總書記對十四五規劃建議所作的《說明》中指出的,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理念,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妥善協調處理各方利益。同時,新工時制探索應當與綠色發展結合起來,為個人保障充足的空閑時間,推動個人和社會協調發展的綠色化變革。

  2019級博士生夏少光同學以“《資本論》中的法律思想及其對唯物史觀的深化——基于‘英國工廠法’個案的考察”為題進行了彙報。他指出,完整準确理解馬克思的法律思想,對當下深入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略,有着重要的意義。對馬克思法律思想的解讀,不應止步于《形态》、《宣言》,更應該深入到《資本論》及其手稿中。

  2020級博士生謝文濤同學作了題為“消除貧困與中國道路”的報告。他以詳實的數據、細緻的解讀,概括了中國扶貧事業的重大成就。通過與印度等國的對比可以發現,中國之所以能夠在扶貧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是因為立足國情走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扶貧道路。從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的扶貧經曆了救濟式扶貧、制度改革扶貧、開發式扶貧、精準扶貧四個連續性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公有制的經濟基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動員方式、從地區到縣到村的組織網絡等一系列獨特制度優勢,貫穿始終并發揮作用。這些既不是對所謂國際主流道路的模仿,也不是現有所謂國際主流理論框架所能容納的。應當着重發掘中國扶貧成就中的社會主義因素,以及新中國不同曆史時期的内在統一性,堅持并闡釋好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兩個曆史時期不能互相否定”。

  在第一輪互動評論環節,謝文濤指出,中國的所有制變革與扶貧道路之間有着密切的關聯,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夏少光指出,對中國的所有制變革,既要看到政策文件詞句的“面子”,也要看到實際發展進程的“裡子”,特别是探索過程中的代價和失誤,包括對改革開放以來的曆史也應當如此。社會主義改造的曆史地位不容否定,對所謂“補課論”、“新民主主義持久化”的反思批判,當下仍有重大意義。

  在第二輪的互動評論環節,梅沙白指出,“法律沒有獨立的曆史”的論斷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視對馬克思法律思想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界應當重視對法律問題的研究,并積極介入相關社會讨論,劃清與自由主義法律理論的界限。王凡表示,對工時制的探讨應當關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相關論述,通過交流進一步開闊了自己的研究視野。

  在四位發言同學發言和互動後,三位嘉賓老師逐一對同學們的發言進行了點評。

  郇慶治老師結合對幾位同學演講理路的分析,提出了“如何從所選的研究課題中提煉出學術性問題”這一問題,并對幾位發言同學提出了具體的推進建議。唯物史觀不應止于解釋曆史上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更應當為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可行性的具體方案,為我們指明未來的正确走向。對扶貧問題的探讨,既要關注消除絕對貧困後如何克服相對貧困,更要探讨如何從貧困走向共同發展,這才是中國道路更應當研究的問題。

  李少軍老師鼓勵大家,寫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在有一個初步的思路後就及時交流,通過交流不斷完善、修改直至寫出來。這比閉門造車式的寫作更有效率。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道路這個大問題的研究,既要有“分”也要有“總”。“分”的研究最終要回到怎麼走社會主義道路、怎麼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怎麼為人類作出貢獻這樣“總”的問題上來。要從新型文明的高度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學術沙龍隻是一次表達交流活動的示範。同學們更應該把這種深入交流、集中探讨的方式帶到平時的學習中,争取更大的進步。

  宋朝龍老師在總結講話時指出,要積極推動在馬院形成“心中有師長,眼裡無權威”的學術氛圍。鼓勵同學面向重大問題,提倡真實的思考、真實的狀态、真實的問題、真實的不足,通過老師們有針對性的診斷,充分交流提高。每位同學在沙龍中的身份設定都是學者,沙龍的目的就是把大家訓練為成熟的學者送到學術界。馬院的學術活動反對形式主義,但是鼓勵形式創新,以形式推動内容。歡迎有更多的師生加入這個沙龍表達自己的學術思考。

  本次沙龍中,四位發言人緊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道路”這一重大理論主題,結合各自學術興趣分别展開發言,較好體現了主題的統攝性與切入點的輻射性、現實關切與學術支撐的統一。四位發言同學選題富有新意、邏輯框架清晰、文獻基礎紮實,在現場演講時語言流暢、得體大方,體現了較好的學術研究和演講表達能力。在互動評論環節,幾位發言人之間直奔問題,誠懇而尖銳地相互批評質疑,充滿學術交鋒氣息。點評老師們的發言立足四位發言人的報告,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道路”的理論與現實意義作了進一步的提升,大大開闊了同學們思考研究這一主題時的視野。針對發言同學的缺點和不足,點評老師們既逐一指出,又從中總結提煉一般性的學術研究方法問題。這有力地指導、啟發了發言同學的研究工作,也給全場所有同學上了一堂生動的學術研究案例剖析課。整場活動氣氛熱烈、内容豐富,展現了馬院師生銳意求真、教學相長的學院文化風貌,受到了校内外參會師生的積極評價。

  本次沙龍是将學術演講與導師對學生培養工作相結合的積極嘗試,得到了院内研究生導師們的大力響應支持。據悉,下一期将由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李健老師攜五位研究生,圍繞“列甯是怎樣把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現實的?”這一主題進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