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官方网站學生寒假學術沙龍第二期成功舉辦

  2021年2月5日,beat365官方网站學生寒假學術沙龍第二期在線上成功舉辦。本次學術沙龍邀請到了beat365官方网站的宋朝龍、王成英兩位老師作為點評嘉賓,主題是:“法國史三書”與曆史唯物主義。 

  本次學術沙龍的上半場由趙睿夫、楊勝博、王先鵬三位同學進行彙報。

  趙睿夫同學指出,《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争》蘊含着馬克思關于信用與革命關系的重要理論。通過對國家信用、商業信用、私人信用等具體範疇的界說,馬克思闡明了其“信用危機激發社會革命”、“革命運動重塑信用秩序”、“信用革命與階級革命内在統一”的信用與革命關系理論,揭示出無産階級掌握社會信用話語權、構建全新社會信用體系、使人民充分享有社會信用權益的重大意義。

  楊勝博同學認為,馬克思對19世紀法國金融貴族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批判了金融貴族在經濟上的寄生性和掠奪性,在政治、文化上的反動性、腐朽性,揭示了金融貴族對國家和社會各方面的破壞性影響,并闡發了如何推翻金融貴族統治的理論思考和實踐主張。馬克思對金融貴族的批判實質上是對金融資本的批判,這種批判是馬克思整體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于理解和超越當今的新帝國主義仍有重要的意義。

  王先鵬同學指出,近年來,學界出現了一種危險的傾向,泛化、庸俗化唯物史觀的做法大行其道,部分學者把生産決定論、辯證法三段式以及馬克思、恩格斯的個别論斷當作萬能的鑰匙,套用全部當代生活問題,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為基礎,澄清曆史唯物主義的本來面貌,與泛化、庸俗化唯物史觀的觀點徹底決裂。

  上半場的彙報結束後,同學們進行了簡短的點評,彙報人進行了回應。王成英老師和宋朝龍老師進行了點評。王成英老師指出,馬克思對無産階級革命提出的策略,對後來無産階級從事暴力革命有很大啟示:要把金融貴族作為鬥争最首要的目标,剝奪資産階級,推翻私有制,要建立公有制。經濟因素對于曆史的發展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時精神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宋朝龍老師指出,信用是政治經濟學當中的重要概念,信用和債務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宋老師分析了金融資本剝削的殘酷性,一方面金融資本有演化為高利貸的趨勢。另一方面,中小産業資本因為受到金融資本的剝奪,更加強了對勞動者的剝削。如果離開人的意志,離開人的能動性,曆史就變得非常神秘和機械。唯物史觀研究的是人的意志規律,表現為由階級、生産關系、社會形态決定的意志。

  本次學術沙龍的下半場由陳筠淘、張習康、張雪三位同學進行彙報,其他三位同學作了點評。

  陳筠淘同學指出,在對1848年至1851年的法蘭西階級鬥争的研究中,馬克思深入批判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政權特點與治理狀況。在他看來,資産階級出于剝削人民的需要,必然會不斷強化行政權力,從而造成一種遠超出封建時代的專制形式。資本主義國家的這種剝削本性,決定了它不僅不可能成為人民利益的真實代表,反而會因自身制度的固有矛盾而陷入嚴重的治理危機當中。馬克思的這一基本思想,對透視當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疫情防控的亂象、揭露其政權的虛僞本質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張習康同學認為,七月王朝時期,金融貴族是統治階級。二月革命後,自由主義共和派逐漸成了統治階級。但自由主義共和派的執政理念是同現實相矛盾的,自由主義共和派也不能從根本上動搖金融貴族的統治根基。在自由主義共和派的統治下,社會矛盾不斷激化。而流浪者波拿巴巧妙地利用了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利用了農民階層的保守觀念,成功地複辟了帝制。波拿巴主義崛起的内在邏輯對我們理解當前西方政治變局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

  張雪同學分析了《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這部著作中的小資産階級的軟弱性。小資産階級的經濟地位決定了其政治主張帶有空想性、反動性及調和色彩;其次這種思想導緻其無法采取武裝鬥争的革命形勢,因此不能産生堅強的政黨,帶領本階級的群衆進行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無産階級應當牢牢掌握革命的領導權,将各革命勢力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充分吸取小資産階級在革命中的教訓,推動革命進程的前進。

  在同學們進行了簡短的互評之後,宋朝龍老師和王成英老師進行了點評。宋老師指出,在自由主義這樣一種形式自由的背後,金融資本的統治造成了社會矛盾和社會分裂,自由主義沒有更多的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為波拿巴主義的崛起、為納粹的崛起、為今天民粹主義的崛起創造了條件,所以自由主義就走向了反面。灌輸論在自由主義的邏輯下遭受到非議,我們應該從科學社會主義的邏輯去進行澄清。王成英老師指出,波拿巴主義的崛起是很多條件綜合的相互作用的後果,既包括當時法國社會生産力的水平,也包括資産階級自由派的軟弱性和中小資産階級軟弱性,也包括當時法國農民保守的觀念。從無産階級自身的條件來講灌輸是應該的,但是怎麼灌輸一定需要科學的方法。最後,王成英老師指出,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不能脫離現實,要能從中總結出對我們國家、民族和個人發展有積極作用的成果,要重視經典對于現實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