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雪秋 從“建設”到“振興”:希望的田野上希望無限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中央文件首次用 “鄉村振興”和“農村現代化”概念對“三農”工作進行部署。從“新農村建設”到“鄉村振興”、從“農業現代化”到“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既是黨将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思路的一脈相承,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是新時代讓中國希望的田野充滿無限希望的行動指南。
從“新農村建設”到“鄉村振興”: 留得住村莊留得住鄉愁
“鄉村振興”戰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不僅要建設美麗村莊,而且要實現鄉村現代化,從而留得住美麗的村莊、鎖得住深深的鄉愁。
早在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強調要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十二年過去了,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站在新的曆史方位,黨的十九大在總結新農村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明确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按照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樣是五方面20個字的總要求,“鄉村振興”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後續戰略,其站位更高,對鄉村的定位更準、要求的内涵也更為豐富。
鄉村振興戰略,考慮的不再僅僅是被動地“補短闆”的問題,而是在總結中外城鄉發展經驗基礎上,着眼于未來現代化強國和新型城鄉關系發展趨勢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将鄉村與城市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通盤考慮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兩個百年目标大計。站在新時代,放眼新征程,中國強,鄉村必須強;中國美;鄉村必須美;中國現代化,鄉村必須現代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加快推進鄉村現代化,體現了黨對農村定位的再思考。十幾年來,解決“三農”問題一直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相對于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來說,鄉村本身的現代化往往是被忽視的,而鄉村的現代化不解決,鄉村向何處去的問題就無法解決。中國作為一個典型的農耕文明國家,廣大鄉村有着深厚的文化之根和根深蒂固的鄉戀和鄉愁。同時耕地的分布也決定了我國農業現代化必須走多樣化、适度規模和有機化的綠色發展道路,這意味着我國城鎮化率的峰值為65-70%。也就是說,即使我國基本實現了現代化,也将有4億多人口生産生活在鄉村。因而,鄉村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新時代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是對以往重農業輕鄉村傾向的糾正,體現了中央對現代化進程農村定位的準确把握。
在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上,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更高更全面。“生産發展”主要是指發展農業生産;而“産業興旺”則是指農村整個産業體系包括一、二、三産業的全面融合發展,以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旺盛活力。“村容整潔”更多的是側重要求農民的房屋、院落、村路等要幹淨整齊些;而“生态宜居”要求的更多:既要保持村莊的良好生态環境,又要求農業走綠色發展道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保護建設,使整個農村的生态系統進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性循環之中。“鄉風文明”,要求的是既要弘揚傳統的鄉賢文化和優良的鄉風習俗,又要融進現代的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形成既傳統又現代、既質樸又時尚的鄉村特有的文化氣息。從 “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要求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使農村社會更加和諧和安定有序。最後,建立在産業興旺基礎上的“生活富裕”比基于生産發展條件下的 “生活寬裕”有着更豐富的内涵:“生活寬裕”指的是農戶收入增多,吃穿有餘,生活改善;而“生活富裕”不僅要求吃穿不愁,而且在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水電路氣、養老社保等諸多方面都要有與城市平等的享受。這也是在過去十多年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更高的、面向未來的新要求。
可見,“鄉村振興”戰略,既是“新農村建設”基礎上的延續,又是站在新時代對後者的升級和超越。可以相信,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實現了現代化的鄉村,将是“内在氣質”和“外在顔值”兼得、既留得住碧水青山又彌漫着揮之不去的濃濃鄉戀和鄉愁之美麗家園。
從“農業現代化”到“農業農村現代化”:“春暖燕歸巢”
沒有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沒有農村現代化,農業現代化也會失去空間依托和人才保障,廣大農民向何處去就會成為一個難題。因而,隻有協調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才能盡快實現城鄉無差别的融合發展,從而,才能吸引外出打工者滿懷信心地回鄉建設美好家園,同時吸引社會資本充滿期待地投資農業農村,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城市越來越繁榮而農村越來越凋敝的局面。
農業是弱質産業,如果沒有農村的現代化作為依托和支撐,單一的農業現代化難以實現和持久。目前,我國部分農村已經開始呈現了農地撂荒、村莊少人的景象。盡管2004年中央就提出我國已經進入“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并逐年加大了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但來自農業的收入畢竟有限,遠遠比不上進城務工的收入來的快而且多。特别是由于我國農村地域遼闊、人多地少,農民居住分散,加上發展基礎薄弱、長期投入不足,目前農村居民人均占有的公共資源和服務存量仍遠低于城鎮居民。因而,青壯年農村勞動力紛紛背井離鄉,進城務工,留在鄉村的則是所謂的“386199”部隊,即婦女、兒童和老人。甚至有的村莊已經“空心化”了,希望的田野上似乎希望渺茫。
正是基于農村發展的現狀和出現的問題,并回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客觀要求,黨中央明确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并部署了相應的改革舉措和戰略任務。
貫徹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指導思想,就是要在資源條件、要素配置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優先安排和滿足農業農村的需要,盡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短闆,顯著縮小城鄉在上述諸方面的差距。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旨在糾正過去“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所造成的農村“被動”從而“帶鄉促農”有限的弊端;旨在打破政府單一主體,以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有效地促進生産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和平等交換。這意味着,農業和農村不僅僅是為了服務于工業和城市,農民工之于用工單位也不再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處境。為此,需要有效發揮政府“看得見”的手和市場“看不見” 的手之互補功能,大力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産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态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是要通過深化農村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适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同時通過健全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實現鄉村特有的安甯與祥和。隻有這樣,才能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魅力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尊嚴的體面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由此,過去那種農民工紛紛進城的“孔雀東南飛”流向将會逆轉為“春暖燕歸巢”。事實上,近幾年,随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綠色發展的不斷推進,農民收入有了新的提升空間,已經開始出現了返鄉進鄉投資創業的趨勢。目前,返鄉進鄉創業人員已超過700萬人。
總之,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提振了億萬農民建設美好家園的信心,而且将激發無數農民工和投資者返鄉進鄉創業的夢想,使廣袤的希望田野上充滿着無限的希望。無論是“優先發展” 、“加快推進”的要求,還是“城鄉融合”及“農村現代化”的部署,既體現了黨對當下問題的正确診斷,也體現了對未來城鄉關系發展趨勢的深刻認識,為新時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兩個百年目标指明了方向。有理由相信,切實貫徹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将會使中國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使鄉村讓城市更向往:面向泥土,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