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東: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的文化意蘊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 十九大報告中明确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是中國共産黨曆次代表大會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向人類提出中國方案和智慧問題。在此次報告之前,習近平總書記也曾經多次在國内外的重要場合提出“中國方案”問題,強調其對于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态度和取向。這個問題的提出,源于我們從傳統到現代、從中國到世界融合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的把握,源于我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理解和把握,源于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的實踐經驗基礎上的自省與自信。從根本上看,源于對于中西文化、人類文化有了深刻把握基礎上而形成的對于世界未來發展的宏觀路徑、戰略方向的一個總體認識。

  一、中國方案是對近代以來西方文明中心論的一種獨特的超越,是一種新文明戰略設計的思想自覺。自文藝複興以來的世界曆史逐漸陷入以科學理性、自由民主、新教倫理、市場經濟為主要特征的西方文明的迷信當中,應當承認這種迷信或者追求給人類的進步是起到過重要促進作用的。但任何一種文明形式不可能靜止不變,而必随時空變化而變化。西方文明無論在其主體發源地、生長地,還是受其輻射的其它國家和地區,其固有的内容和實踐的方式、實踐的效果,從來都不是固定不變和單一的。僅就實踐過程和實踐效果來看,其複雜性遠遠超過人們理想似的想象,習近平總書記主動自覺的提出中國“将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義出發,貢獻處理當代國際關系的中國智慧,貢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為人類社會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作出自己的貢獻”,直接的目的是中國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古國需要對于世界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而更深的追求就是基于對世界曆史發展脈絡準确把握的前提下如何思考人類更美好的未來。人類美好的未來絕對不是西方已有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模式,如果那樣的話,就隻能落入曆史終結論的陷阱。深受西學東漸影響幾百年的中國通過近代的實踐,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實踐,雖然至今仍然注重西學,但人們已經認識到西方文明不是人類文明的終結點,中國必須在學習中勇敢而謹慎地加以超越。今天的中國在探索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以數代人的智慧和心血為基礎,形成的一套獨特的有效做法使得我們有責任有底氣向世界展示我們的“中國方案”,其目的不是為了兜售“私貨”,而是為世界文明的“公器”提供一種有益的參考。

  二、中國方案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思維和方法論的堅持和超越。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中國方案不是說中國已經形成了系統的固定不變的關于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模式,它的意義更多體現在戰略思維層次和方法論層次。我們在改革開放的相當長的時期内并不清楚社會主義是什麼,社會主義建設如何搞,但是我們建立在“什麼不是社會主義、什麼不适合中國國情、什麼是資本主義”的堅定認識基礎上的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思維——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以及遵循了“大膽地闖、大膽地試”“解放思想”“群衆路線”等科學方法論,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案逐漸由模糊到清晰、由局部到整體、由偏差到精準。這個偉大的實踐所賴以立基的戰略思維和方法論是中國方案進一步完善的基礎,也給了人們思考人來未來整體發展以更寬廣的戰略思維和更科學的豐富的方法論啟示。

  三、中國方案也預示着在建設中國未來和世界未來的過程中需要以更豐富多彩的話語體系為基礎。中國方案不是排他的,而是“合他”的;中國方案不是簡單的“形而下”,而是“形而上”的;中國方案的具體經驗和做法是有限的,但她代表的一種有載體的文化——中國話語體系。破除對西方中心論的迷信,必然要走出言必稱希臘羅馬、言必稱文藝複興、言必稱啟蒙運動等西方話語的簡單甚至盲目的崇拜。而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有新的話語體系來對這些問題加以适當地表達。中國方案的很多智慧和秘訣隻有通過中國話語才能彰顯其特色,才能為人所理解。比如,政治協商、人民代表大會、科學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等,其内容是中國的,其形式也是中國的,但就内容而言其中國性體現得遠遠不夠,往往需要借助于中國話語體系才能更清晰準确特色地闡明其思想内涵。如果我們滿足于用西方的話語來闡釋甚至附會這些中國内容,其結果是讓人誤解。中國方案本身就是一種話語,是對美國方案、歐洲方案等的一種超越,它的出現會使得人類文明話語體系中自覺地多了中國的元素,這會減少人們有意無意地回避中國文化、中國曆史和實際的了解和認同、汲取,使得中國話語堂堂正正地進入世界主流話語體系當中,使得人類文明話語體系因此而多了健康因子,減少了因為物質和無視帶來的無知。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基地負責人兼首席專家;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 副院長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