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波:以問題導向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一個重大判斷。“新時代”的判斷不是從主觀意願得出的結論,而是基于對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的客觀事實的深刻認識之上、尤其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階段面對的新問題的自覺認識之上而提出的。

中國的改革發展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走出了新道路、建構了新理論、完善了新制度。從國際社會的比較來看,中國的發展和進步是大國治理的一個典範,赢得了世界的認可;從中國曆史的比較來看,當今中國持續的穩定與繁榮也堪稱盛世,展現出國家強盛與民族複興的勃勃生機。這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着強大生命力,它是從中國社會曆史和文化實際中走出來的道路,有着強大的曆史合理性與必然性。堅定不移地走這條道路是曆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決不能半途而廢。同時要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非是完成了的事業而是依然處于探索過程中,尤其是在一些根本問題上仍有待突破。所以,一方面要對現有的道路、制度與理論抱有信心,這是過去經驗的總結,也是走向未來的基礎;另一方面,必須認識到現實的局限和問題所在,現實中的道路、制度和理論都是不完備、有缺陷、需要繼續完善和發展的。發展是更好地繼承,繼承本身要求發展,這是生活的辯證法,也是正确認識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辯證邏輯。

“新時代”的提出是人對曆史發展的客觀事實及其趨勢的主觀認識。社會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曆史進程”,其中各種變量如經濟技術的進步、社會結構的演變、生活方式的變化等都是“客觀物質力量”,各種要素相互作用推動了社會的變遷。在此過程中,各種利益與觀念的沖突等爆發出來形成了轉型期的複雜矛盾。這些矛盾是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也需要通過改革發展來解決。從時代特征看,當今中國的經濟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文化價值觀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比如,中國已跨越經濟起飛階段、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達到小康,貧富分化、環境污染也加劇了社會矛盾。同時,随着教育的普及、信息的暢通,人們的政治認同出現了多元化趨勢,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能力通過互聯網的普及而空前提高,對執政的公平、透明、廉潔、法治有了更高要求,而傳統的社會管理與統治模式也存在結構性的不适應。顯然,社會生活的各種約束條件都發生了深刻的結構性變革,昭示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在新的曆史發展關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諸多新問題、新挑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階段是社會曆史發展的客觀要求。這些問題既有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遇到的老問題的延續,也有在改革發展進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既有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普遍問題,也有中國社會主義探索中的特殊問題。尤其是,這些問題越來越帶有結構性和方向性,在現實的體制與格局下難以得到根本解決,修修補補或遮遮掩掩都隻能積累更大的矛盾。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它們構成一個未知世界,而既有的理論不足以解釋和解決這些問題。從問題導向出發可以看到,當今中國形成了新的問題視域和關注焦點,這是時代變遷的客觀要求,也是人們主觀的需求與認識變化的結果。在曆史新關口,人們需要在直面問題中擔當起曆史使命,将将關注焦點從具體、眼前利益的狹隘視野中走出來,以國家複興大業為根本,這樣才能赢得民心、順應大勢、引領曆史發展。問題視域和觀察視角的變化也意味着在新的曆史時空和平台下展開創造曆史的活動,這便将思想與行動帶入到一個新的世界之中。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被推向一個新階段。

面對時代的嚴峻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以及如何做出創造性回應?解決時代問題、推動改革發展需要以新的思路、理念和行動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突破,在解決核心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這便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對的重大論題。

(作者系beat365官方网站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