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在全: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機遇——十九大報告解讀
黨的十九大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中召開的一次意義非凡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立意深遠的報告,可謂民心振奮,舉國歡騰。
國家富強與人民富裕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孜孜追求的理想。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從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後農業國家,發展到今天已經是GDP總量世界第二,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不斷富裕起來的大國,GDP總量突破80萬億人民币。中國正處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關鍵時期。十九大的勝利召開,預示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将開啟一個新時代。
站在曆史新起點上的新時代中國經濟
新中國成立68年來,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曆史性跨越。統計顯示,1953年至2013年,我國GDP按可比價計算增長了122倍,年均增長8.2%,其中改革開放以來GDP年均增長9.8%。1952年國内生産總值隻有679億元,1978年增加到3645億元,居世界第十位。改革開放以來,GDP連續躍上新台階,1986年超過1萬億元,1991年超過2萬億元,2001年超過10萬億元,2010年達到40萬億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2017年10月,GDP總量已經超過80萬元。
改革開放以來,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等新興産業蓬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規劃經濟帶發展成效顯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
按照2015年7月世界銀行的說法,人均GDP超過4126美元到12735美元之間的國家屬于上中等收入國家,人均GDP超過12735美元的國家屬于高收入國家,我國已經處于上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正處于邁進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上。但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也存在着某些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總體而言,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包括:經濟增長回落或停滞、民主亂象、貧富分化、腐敗多發、過度城市化、社會公共服務短缺、就業困難、社會動蕩、信仰缺失、金融體系脆弱等。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前正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之上,中國最大的國情和實際仍然是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是與改革開放初期的國際國内環境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這一新時代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新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經曆了近四十年的跌宕起伏,今天正面臨着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内局勢,改革開放以來的開放紅利、人口紅利等作用正在減退, 新的環境和條件下,産生了新的困難和挑戰,也具有了新的特點和機遇,隻有積極應對和破解這些新問題,才能找到進一步發展的路徑和方法。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新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建國後黨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認識不斷的轉變。八大(1956年),我們國内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八屆十中全會(1962年),無産階級同資産階級的矛盾為整個社會主義曆史階段的主要矛盾。要“以階級鬥争為綱,階級鬥争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十一屆六中全會(1981年),“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十三大(1987年),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十五大(1997年),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十六大(2002年),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十七大(2007年),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十八大(2012年),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十九大(2017年),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主要矛盾的變化和調整,指明了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和方向。
2.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情況——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
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以年均9%以上的增長速度持續了38年,近幾年來速度開始下降,2015年GDP增長率隻有6.9%,2016年GDP增長率隻有6.7%,2017年前三季度GDP平均增長6.9%,十三五期間預期在6.5%——7%之間,這樣的速度雖然比之前三十多年慢了許多,但在世界經濟增長中仍然是很快的,是排在世界前列的。中國如果能夠再保持5%左右的幾十年的中高速增長,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迹。
經濟發展的新常态的判斷是我國新時期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新情況,将是影響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信号。我們就要适應新常态,引領新常态。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标。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新常态要面對經濟增長速度轉換、經濟結構轉換和發展動力轉換。過去那種依靠資源消耗、環境污染、要素投入推進、人力成本低廉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依靠生産制造在低附加值領域靠市場擴張而崛起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現在企業的發展是依靠研發、依靠品牌的時代,是依靠高端人才産生高附加值的時代。改革創新将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紅利和動力。中國人均GDP目前已經超過8000美元,正處于從效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過程之中。
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特别的意義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2015年三季度,中國GDP增速首次破7%,但從中長期來看,供給結構老化導緻中國經濟缺乏複蘇動力。習近平總書記于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要求“在适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2015年12月18日-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确了“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闆”等當前供給側改革的五大重點任務。可見,供給側改革已經成為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的核心内容與主攻方向,供給側改革将會是“十三五”期間我國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重要政策着力點。
4.建設創新型國家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已經經曆了許多階段的技術創新為節點的飛躍,每次飛躍都為人類社會的生産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正在全方面的颠覆人們的生産生活方式。如果說中國沒有能趕上蒸汽機時代的機遇和電力革命的時代,那麼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今天的中國企業家特别幸運,趕上了互聯網的大潮和信息化時代。大數據時代、雲計算為基本特征的新技術革命正在各個領域滲透與演變,人們正在進入一個以移動互聯為紐帶,數據化、信息化為特征的低碳時代,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産業的正在崛起,生物産業、空間開發、智能制造等領域正在帶領人們進入新的地帶空間。傳統産業将面臨兩個選擇,一方面是部分過時的傳統行業面臨着淘汰出局;另一方面部分傳統行業面臨着如何應用新技術進行升級換代,老樹開新花的挑戰。
創新是供給側的核心。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25%以上,成為世界經濟的第一動力源。2015年,我國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持達到2.1%,占全球的研發比重20%,據世界第二位。到2020年,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将達到2.5%。但是中國的科技轉化率不高,科技創新能力仍然排在世界第三梯隊。我國農業勞動生産率不到社會平均勞動勞動生産率的三分之一,中國經濟的發展還有尚未挖掘的一大片藍海。 5.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農業的現代化還遠遠不夠,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仍然高達29%左右,美國僅有1.6%,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都在5%以内;農村的城鎮化之路也還有很大距離,農民的市民化進程還在半路上,我國目前城鎮化率達到了56.1%,但是市民化率僅有39%左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當前以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為核心,涉及農戶宅基地、農村征地補償改革等的新一輪土地改革,将會有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十九大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同時進一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徹底改變我國幾千年“三農”問題的關鍵路徑和環節。
6.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随着經濟全球化的範圍和深度日益提升,中國的對外開放也已經從過去的學習西方、引進技術、引進人才、引進資本發展到今天要走向世界、發出中國的聲音、發揮中國的作用、貢獻中國智慧的階段。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内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近年來,我們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經驗,新設廣東、天津、福建自貿試驗區,推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長江經濟規劃帶建設戰略和一帶一路戰略。人民币加入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特别提款權貨币籃子。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成立,絲路基金投入運營。簽署中韓、中澳自貿協定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議定書。"一帶一路"建設成效顯現,國際産能合作步伐加快,高鐵、核電等中國裝備走出去取得突破性進展。
三.未來三十年兩階段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現在我們距離這個目标越來越近了。為了實現民族複興,我們制定了相應的步驟戰略。一開始是兩步走戰略,1964年,周恩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曾經宣布:“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考慮: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中國經濟建設分三步走的總體戰略部署: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産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産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國民生産總值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黨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進一步具體化,提出了三個階段性目标:21世紀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100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從而使“三步走”的戰略和步驟更加具體明确。
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在綜合分析國際國内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一個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個富裕的中華民族才能真正讓我們華夏子孫充滿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