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大興: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優先發展教育

  在2017年10月中下旬召開的黨的十九大會議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建設富強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做了詳細的規劃和周密的部署。特别是,會議強調,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實現偉大夢想的基礎工程,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十九大報告将發展教育事業放在實現中國夢的基礎地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優先地位,體現了黨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和抓住未來發展關鍵的遠見卓識,是确保實現新兩步驟發展戰略目标和增進人民福祉的關鍵舉措。

  重視發展教育是我們黨一貫的優良傳統。毛澤東早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就指出,“中國曆來隻有地主有文化,農民沒有文化”。農民文化運動開始後,“全省當有幾萬所學校在鄉村中湧出來”。新中國建立後,政府推行公立教育和義務教育,全體人民的素質大為提高。1977年,鄧小平首次将教育提高到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高度。“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1992年南方視察時再次強調, “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十八大之後,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黨對教育的重視達到了新的高度。習近平同志多次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标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标”。這些論斷表明,黨和政府的教育理念,不僅是為了服務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長遠發展,也是為了實現每個人的精彩人生。

  優先發展教育是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要求。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一窮二白,外部環境惡劣,當時的主要任務之一建立完整的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保衛國家主權和人民安全。改革開放後,國際形勢有所緩和,開放大門逐漸打開,人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從溫飽走向小康,發展生産力成為最主要的訴求。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經濟總體水平已達到較高的階段,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二,部分地區或城市人均收入水平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單純的物質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得到一定的滿足,但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其中一項就是“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是新時代人民的期盼,但現實是我國目前的教育水平、教育資源分布還不平衡、不充分,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解決這個矛盾,需要優先發展教育。

  中國教育在近70年來已取得巨大的成就,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進步空間仍然很大。主要表現為:(1)基礎教育進步明顯。新中國建立初期,文盲率超過80%(由毛澤東《論聯合政府》推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顯示,文盲率下降至33.58%,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進一步将為22.81%。作為對比,印度直到2001年,文盲率仍接近39%,中國該年不到9%(世界銀行數據)。文盲率下降及基礎教育的普及,使我國具有大量的熟練勞動力,為改革開放吸引外資建設、承接發達國家産業轉移打下堅實基礎。(2)高等教育發展相對緩慢。1970年,中國的高等院校入學率隻有0.13%,1998年接近6%。與此同時,世界平均水平約為10.09%和17.27%。1999年後,中國高等院校擴大招生計劃,入學率有所提升,但截至2014年,中國才首次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這和中國的經濟大國地位不符(世界銀行數據)。(3)科研教育經費投入相對不足。1971年,中國教育公共開支占GDP的比值約為1.39%,1999年增長至1.88%。與此同時,世界平均水平大約在4-4.7%之間,低收入國家也基本維持3.5%以上(世界銀行數據)。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制約了我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步伐。1999年後,教育經費投入有所增加,2014年占GDP比例約為4.7%,和世界水平基本持平(國家統計局)。(4)城鄉差距、地區差異明顯。與北京市和陝西省為例。2014年,北京市教育經費投入1093億,人均約為5038元,陝西省總投入約為910億,人均約為2411元(國家統計局)。地區教育經費的差異固然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相關,但也反映出教育等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點。成就巨大、問題突出,這是新時代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現實基礎。

  優先發展教育是大國崛起的條件。大國崛起需要新思想、新技術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具備這些優質條件都需要教育。曆史上,歐洲國家率先進入工業革命時代,實現人類發展中第一次生産力的巨大飛躍。除了販賣奴隸、殖民地、海外擴張等“血腥”、“肮髒”的資本積累手段外,知識和教育的普及也居功至偉。據統計,西歐國家在15世紀每百萬人口的書籍數量約為929本,比利時甚至高達5721本,而中國直到清朝時期,每年出版書籍種類約為474種,不到歐洲的1/13。1600年代,西歐整體識字率接近25%,這已經超過我國新中國初期的水平。英國識字率甚至高達53%,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國家。([荷]範贊登《通往工業革命的漫長道路》)。蒸汽革命的花最先在英國盛開結果,沒有絲毫僥幸。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戰敗國家如德國、日本,能夠迅速恢複活力并回到大國的行列,正是多年重視教育的直接體現。

  優先發展教育是赢得未來競争的基礎。進入新時代以後,我們面臨的挑戰并未減少。“世界經濟複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更為重要的是,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開始逐漸深入到社會各個角落。生活習慣、工作方式、社會治理、政府職能都會受到新科技的挑戰。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這是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曆史經驗也反複證明,在科技競争中失敗,國家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就會處在落後的位置,甚至影響國家主權。沒有高素質的人口,如何适應新的生産方式?沒有高素質的人口,如何在科技浪潮中乘風破浪?試想,不進一步提高人口素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會有充足的動力嗎? 不進一步提高人口素質,我們的民族未來能長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嗎?赢得科技、赢得未來,必須優先發展教育。

  優先發展教育是構建富強和諧美麗社會的重要手段。新時代,我們至少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收入分配問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但改革開放之後,收入差距、财富差距逐漸擴大是不争的事實。縮小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是“兩步走”的一個目标。在新時代所處的國内外環境下,激烈的社會變革、高強度的财政手段都不是有效的方式。普及、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讓個體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然後培育更大比例的中等收入群體,便是一個可行的選項。二是人口老化問題。随着人均壽命的提高,未來人口老化不可避免。應對人口老化帶來的養老負擔、勞動力不足問題,改變生育政策并不是長久之道。在中國人口基數十分龐大的情況下,過度提高生育率會帶來新的問題。同樣,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讓人民有能力在退休前獲得高收入、在退休後有更好的身體素質,也勢在必行。三是生态文明建設。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大量的物質和資源的支撐。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給社會提供更多的産品、更好的環境,需要智慧,而智慧來源于教育。

  簡言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十九大會議上提出“優先發展教育”的思想,體現了黨和政府在新時代下治國理政的深思熟慮和非凡智慧。“優先發展教育”既是對黨的教育理念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新時代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标的必要手段。社會各界及政府單位要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高度,各盡所能、群策群力,理解和執行這一思想。實現偉大夢想,必有偉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