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健:習近平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體系化
在科學社會主義的曆史上,有四次影響深遠的體系化理論創新的工作,分别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經典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化工作,列甯對十月革命和蘇聯建設初步探索經驗的理論體系化工作,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建設經驗的理論體系化工作,以及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體系化工作。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習近平同志在大會報告中系統闡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可以看作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史上的第五次理論體系化工作。
每一次體系性理論創新的工作,都是從時代判斷出發的。沒有明确的時代判斷,就難以稱之為一次體系性的理論創新。以《資本論》為代表的對資本主義時代的分析,構成了經典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以《帝國主義論》為代表的對壟斷資本主義的分析,構成了列甯主義的理論基礎。以《新民主主義論》為代表的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特點的分析,構成了毛澤東思想的基礎。鄧小平同志對戰争與革命的時代轉變為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的分析,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的基礎。相比于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社會的面貌發生了非常深刻的變化,中國和世界都感受到了這種實際上的發展。但真正把這種感性體會加以理論思考的人,是習近平同志。以十九大報告為代表的對中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判斷,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判斷重要意義有三: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第二,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向世界各國人民展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每一次體系性理論創新的工作,都在時代判斷的基礎上分析了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沒有對主要矛盾的深刻分析,也難以稱之為一次體系性的理論創新。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産階級和資産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是經典科學社會主義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列甯指出壟斷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是列甯主義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毛澤東指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與人民大衆之間的矛盾是新民主主義理論要解決的主要矛盾。鄧小平糾正了八大之後逐步出現的錯誤判斷,指出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是當時我國面臨的主要矛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我國社會生産的落後面貌已經從根本上獲得了改善,但在區域、城鄉、經濟文化、經濟社會、經濟生态等諸多關系中仍然存在着不協調的狀況。習近平将這種現實進行了理論思考,指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轉化分析的重要意義有四:第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曆史性變化,自然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僅僅通過經濟發展去解決生産落後這個矛盾方面的舊思維已經過時了;第二,群衆的需求不再僅僅限于物質和文化這兩個大的方面,對生态、社會、政治等方面也開始較為關注,物質、文化這兩個方面需求的内涵也更加拓展了;第三,要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第四,要用抓住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辦法,進一步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推動各方面工作的全面進步。
每一次體系性理論創新的工作,都在主要矛盾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基本方略。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通過黨組織無産階級的暴力革命來實現社會主義。列甯指出要建立新型無産階級政黨,在帝國主義鍊條上的薄弱環節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毛澤東指出要建設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牢固的黨,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武裝奪取政權。鄧小平指出要通過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實現中國的快速發展。今天我們的社會主義征程已經經曆了和正在經曆着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個曆史階段,曆史方位的變化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也要求基本方略的再次提煉。習近平概括了“十四個堅持”,構成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這“十四個堅持”包括:(一)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三)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四)堅持新發展理念。(五)堅持人民當家作主。 (六)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七)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八)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九)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十一)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十二)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十三)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十四)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重要意義有三:第一,基本方略具體展開了如何在新時期解決新的主要矛盾,如何全面推進黨的各項主要工作;第二,基本方略體現了統籌兼顧、适當安排的工作方法,把各項主要工作整合成了一個系統工程;第三,基本方略突出了黨指引方向、把握全局、協調各方的關鍵作用,以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始,以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終,抓住了貫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線。
每一次體系性理論創新的工作,都在提出基本方略的基礎上對未來進行了階段性的展望。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産階級必将實行社會主義革命,通過革命轉變時期走向社會主義和它的高級階級共産主義。列甯指出,無産階級要領導民主革命并推動它向社會主義革命發展。毛澤東指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必将是社會主義,中國的社會主義會從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逐步發展到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目标,人民生活要從溫飽到小康再到比較富裕。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建黨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建國一百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開局階段,因此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曆史交彙期。習近平據此提出了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新的兩個“十五年”的兩階段安排: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第一個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第二個十五年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階段、兩個“十五年”的戰略安排重要意義有四:第一,根據實際加快了對未來發展的預期,将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标的時間從二〇五〇年提前到了二〇三五年;第二,根據實際提高了對未來發展的預期,将本世紀中葉的發展目标定位為強國而非一般的現代化國家;第三,進一步明晰了未來實現“中國夢”的時間表,描繪了走向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宏偉藍圖;第四,更快、更強、更宏偉的藍圖,必将振奮人心、凝聚民力,進一步激發億萬中國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昂熱情。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曆史方位判斷,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到“十四個堅持”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再到于“兩個一百年”曆史交彙期需要提出的兩個“十五年”、兩個階段的戰略安排,習近平實際上進行了一次體系化的理論創新,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體系。這一次理論體系化,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馬克思恩格斯、列甯、毛澤東、鄧小平所進行的四次理論體系化的曆史經驗,又結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期的諸多現實特點,标志着科學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都進入了新階段。在當代中國,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堅持科學社會主義。
(作者系beat365官方网站副教授,beat365團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