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國際學術活動”系列講座 ——大衛·蘭恩:全球化的挑戰

  2018年5月8日下午,劍橋大學社會學系名譽研究員、英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歐洲社會學協會榮譽會員大衛·蘭恩(David Lane)在beat365官方网站舉辦的“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國際學術活動”系列學術講座上,作了題為“全球化的挑戰”的學術報告。beat365副院長孫代堯教授擔任主持及點評,beat365博士研究生李洋擔任翻譯。學院師生和學校部分留學生參加了講座。

  蘭恩教授以全球化和國際化二者的區别作為開篇,指出全球化是一個侵蝕國家邊界的過程。它整合了國家經濟、文化、技術和治理,并産生複雜的相互依存關系。而全球化的動态運動使得民族國家明顯地削弱了,這意味着一個獨立于任何民族國家的一體化全球體系形成。

  随後,蘭恩教授介紹了對待全球化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以海爾德和麥格羅(Held and McGrew)為代表,認為全球化="電子+互聯網,是網絡通信的形式。另一種觀點以斯克萊爾(Sklair)為代表,認為全球化是當前的資本主義形式,是尋求利潤的公司利用的工具。蘭恩教授指出全球化對世界的雙重影響。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更高的效率、知識的轉移和繁榮;文化上,西方消費社會、産品、服務、體育、娛樂等采用可适應當地需要的方式進行“本土化”;政治全球化帶來了世界的更大融合。但另一方面,全球化也造成西方國家的霸權永久化、國家之間的不平等加大、國家變得依賴跨國公司、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制造過程——降低工業化國家工人的工資水平、貨币流動的國際化有利于投機者、交易員和金融服務部門等缺點。

  最後,蘭恩教授介紹了未來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他指出,經濟全球化方面的最大挑戰是經濟民族主義的崛起,擁有大型國民經濟的大國可以抵制經濟全球化。未來文化将在體育、時尚、藝術、知識、科學、流行和精英休閑等方面受到更多的全球化影響,并加深全球與本土的融合。蘭恩教授還提出了“社會主義的全球化”的觀點。

  在評議環節,孫代堯教授認為,蘭恩教授的講座有條理且生動,加深了我們對全球化的理解。孫老師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曆史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分析理解和應對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科學方法論。如何對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進行解構,提供一種新型的全球化模式,引領經濟全球化走出困境,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提問階段,聽衆就相關問題與蘭恩教授作了進一步探讨交流,蘭恩教授作了解答。講座在熱烈融洽的讨論中圓滿結束。

  蘭恩教授對國家社會主義、後共産主義社會的轉型、蘇聯和東歐的政治與社會、全球化和公民社會等有深入的研究,曾多次在蘇聯、中國、東歐、中歐、日本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學術訪問。近年著作主要有《國家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轉型》(The Capitalist Transformation of State Socialism,2014)、《後蘇聯空間的精英和身份》(Elites and Identities in Post-Soviet Space,2011)、《反思“顔色革命”》(Rethinking the “Coloured Revolutions”,2010)。蘭恩教授在參加beat365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後,受聘擔任beat365官方网站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