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馬列,讀原著”讀書會第十六期舉行

2018年3月30日,由beat365官方网站主辦的“學馬列,讀原著”讀書會第十六期學術講座在beat365理科五号樓352學術報告廳舉行。本期讀書活動邀請beat365官方网站林鋒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張秀琴教授擔任主講嘉賓。beat365官方网站賀大興副教授擔任講座主持人。beat365官方网站碩士、博士研究生、訪問學者,北京各兄弟院校及科研機構的教師與學生,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愛好者,共計60餘人參加了本次讀書活動。

張秀琴教授主講的題目是“《資本論》與當代政治經濟學批判:以美國當代人本主義辯證法學派為例”。她認為,21世紀以來的美國馬克思思想研究存在明顯的轉向,即由過去偏重經驗實證分析範式向倚重哲學,特别是辯證法路徑的轉變。這一點充分體現于他們基于對《資本論》的解讀而掀起的對當代政治經濟學的批判研究。她将這一時期的美國辯證法學派劃分為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流派。她的主講内容以波斯頓、奧爾曼、詹姆遜、哈維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辯證法學派為主要研究對象,為同學們提綱挈領地介紹了這些學者的基本觀點和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貢獻。她講授的内容主要分為“辯證法何為:在自然與曆史之間”、“政治經濟學批判與辯證法:以《資本論》為例的文化研究”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張老師指出辯證法的發展簡史就是一部在自然與曆史之間的恩怨糾葛史,從人類思維的二元論化慣性出發,很容易把這一鬥争史簡化為自然辯證法和曆史辯證法之争,然而當代美國辯證法學派,卻是一種基于在自然與曆史之間的路線的第三條路線,即一方面既不同意“自然辯證法”的傳統機械論形而上學,也不同意“曆史辯證法”新形而上學神話——特别是經過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洗禮之後:一方面,當代美國人本主義辯證法學派一般認為辯證法即是曆史具體性原則;另一方面,将辯證法認定為曆史具體性,其理論基礎乃是奧爾曼的内在相關性哲學及其新總體辯證法方法論框架及其背後的傳統西方馬克思主義奠基。在第二部分中,張老師指出,在當代美國人本主義辯證法學界,辯證法的釋義之争很少是純粹理論覺解,而是一種在論者們看來的政治實踐,而這種政治實踐又是以文化批判為中介的。于是,關于辯證法的釋義這一認識論之争,很快就(必然)蔓延到功能論的層面。基于此,當代美國人本主義辯證法研究學者開始重建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功能,主要内容可歸納為:以政治經濟學批判分析為内核的文化研究和以《資本論》探讨為依據的社會批判,并在此基礎上試圖重建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在當代的政治實踐旨趣。綜上,借助于對辯證法的(在自然與曆史之間的)重新釋義和(基于《資本論》的文化研究而展開的新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功能重建,當代美國人本主義辯證法學者實際上掀起了一場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史上的範式革命,即從傳統唯物辯證法範式轉向曆史具體的辯證法範式,包括:強調主——客體互動和多元生成關系的主體總體論;以經濟——文化有機體論為視角的新的總體化叙事框架等基本内容。此外,張老師還闡釋了當代美國馬克思主義者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傳統的區别與聯系,以及美國馬克思主義傳播與接受的三個階段等内容,讓我們對由波斯頓、奧爾曼、詹姆遜、哈維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辯證法學派的代表性觀點有了系統的把握和了解,并且啟發我們要合理吸收、借鑒這些學者的治學方法。

林鋒教授主講的題目則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勞動觀”。長期以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一部頗具“争議性”的馬克思的早期著作,《手稿》中的勞動觀更是飽受争議和責難,它究竟是馬克思主義性質的,還是非馬克思主義性質的?林老師的講座圍繞這些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獨特見解。一種流行見解認為:《手稿》的勞動觀是“不成熟”甚至“不科學”的,帶有“抽象性”與“理想化”色彩,馬克思當時所理解的“勞動”,主要是一種理想化的、道德“應然”意義上的抽象勞動形式,與現實勞動、具體勞動是截然有别的;《手稿》用“自由自覺的勞動”這種抽象的、理想化的勞動來批判私有制下的現實的、具體的勞動,質疑後者存在的合理性,這充分表明了《手稿》勞動觀的“不成熟性”、“不科學性”。林老師從兩個方面對上述觀點提出了質疑,進行了回應。一是對《手稿》的“自由自覺勞動”的辨析。林老師指出,《手稿》的“自由自覺勞動”這一提法有其具體的語境,馬克思是在分析人與動物的生命活動的差别時,在相對的意義上、有針對性地講勞動的“自由自覺”的,馬克思并未抽象地、無條件地談論或誇大人類勞動的“自由自覺”特性。“自由自覺勞動”不僅僅是馬克思當時關于人類勞動的一種理想,它還是一種“曾在人類史前時期真實存在的具體勞動形式”。二是林老師認為馬克思在《手稿》中并不是用“抽象”的、“理想化”的“自由自覺勞動”倫理地批判私有制條件下現實的、具體的勞動。理由有三:首先,将“自由自覺勞動”定性為“抽象的、理想化的”勞動形式是不妥的;其次,《手稿》用關于人類勞動的理想來批判私有制社會中人類勞動的現狀,譴責其“非正義性”,這并無不妥之處,并不構成“唯心主義”;最後,《手稿》并未對私有制社會的現實勞動進行單純的道德批判或加以簡單否定,而是采取“一分為二”的辯證科學态度,在批判其“不正義性”的同時,也充分肯定了其曆史功績,馬克思所作的絕非單純的“道德批判”。林老師認為,通過澄清這些基本事實,有助于我們科學評估《手稿》及其勞動觀的哲學價值與曆史地位。

現場聽衆就本次講座所涉的話題踴躍進行了提問,氣氛非常熱烈。兩位主講人分别對聽衆的疑惑作了耐心、細緻的解答。

“學馬列,讀原著”系列讀書活動旨在打造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讀書會的學術精品,營造馬院師生“在馬研馬、在馬愛馬、在馬信馬、在馬用馬”的濃厚學術氛圍,讓廣大師生以及社會各界馬克思主義理論愛好者在研讀經典中探索學術問題,感知學術前沿,開闊學術視野,活躍學術思想,在共鳴與交流中激發馬院師生及社會各界馬克思主義理論愛好者對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的研究和探讨,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堅定擁護者和積極實踐者。(張懿供稿、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