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對話、思想争鋒,經驗相授、薪火相傳——“beat365學術沙龍活動月暨畢業生學術歡送系列活動”首場成功舉辦

2018年6月1日晚,beat365官方网站首場“學術沙龍活動月暨畢業生學術歡送系列活動”在理科5号樓352學術報告廳成功舉行。beat365黨委常務副書記、beat365院長于鴻君教授,學院執行院長孫熙國教授,院黨委馮雅新副書記,博士畢業班班主任李健老師,沙龍點評人陳培永老師,沙龍活動策劃人宋朝龍老師,沙龍主講嘉賓2018屆博士畢業生梁爽、王晨、謝超林同學和碩士生周龍輝同學,學院各年級博士、碩士研究生,兄弟院校的師生及馬克思主義理論愛好者,共計50餘人參加了本期活動。活動分為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為“學術對話與交流環節”,下半場為“經驗傳授與分享環節”。beat3652017級博士研究生孫振鵬同學擔任主持。活動伊始,馮雅新老師發表了熱情洋溢的緻辭。

在上半場的“學術對話與交流環節”,四位畢業生代表分别圍繞馬克思恩格斯經典文本、分配思想、意識形态話語權、馬克思與費爾巴哈的關系等核心論題依次作了交流發言。

梁爽的主講題目是“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寫作時間的再探讨——根據馬克思原始手稿和MEGA2的重新考證”。梁爽認為,《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寫作時間問題,不僅是單純的文獻學的問題,而且是思想史的重大問題。關于《提綱》的寫作時間,恩格斯的“1845年春”這個标注是對43年前往事的描述,而沒有留下更多的直接證據,因而也給後世的争論埋下了伏筆。著名學者巴加圖利亞和陶伯特關于寫作時間的争論,是基于各自對思想史的理解,而非文獻學的直接證明,所以最終沒有結果。事實上,《提綱》内在的、固有的文獻聯系證明,第3條的寫作時間不早于1845年夏馬克思訪問曼徹斯特,第6條的寫作時間不早于1845年8月,因此《提綱》主體部分的寫作時間應不早于1845年8月。從馬克思主義思想史定位的層面看,《提綱》顯示出與《德意志意識形态》之間更緊密的聯系。

王晨的主講題目是“試論分配思想對唯物史觀的豐富和發展”。他主要闡釋了分配要素的曆史演變曆程,包括五個階段:一是氏族社會以前,以血緣為主要要素的分配;二是氏族社會,以血緣和動産财富為主要要素的分配;三是國家産生階段,以土地代替血緣作為主要要素的分配;四是資本主義國家中,物作為主要要素發展的頂峰;五是資本主義到共産主義的過渡時期,主要要素從物到人的回歸。通過對這五個階段的概括,王晨指出分配思想貫穿于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整個曆史過程,對于人類社會結構轉型、促進人的關系的協調和人的全面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謝超林的主講題目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話語權理論的曆史演變”。他認為,意識形态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一個極其複雜而又十分重要的範疇,意識形态的相關理論構成了唯物史觀的重要内容。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話語權理論的梳理,能夠幫助我們澄清意識形态的科學内涵,對于在新的曆史時期如何應對“去意識形态化”和“泛意識形态化”兩種極端傾向,更好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的指導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他主要闡述了四個方面:一是大衆對意識形态内涵的“三個誤解”,即“空論”、“虛幻”和“洗腦”;二是論述了意識形态虛假性與服務性的辯證關系;三是介紹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話語權産生的曆史背景和主要論點,并着重闡釋了其代表人物盧卡奇的“物化”理論、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理論、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态國家機器理論等;四是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話語權理論作了簡要評析,認為意識形态并不是供社會成員自由選擇的,但意識形态話語權的獲得又必須是通過無意識的、軟性的方式為社會成員所接受。

周龍輝的主講題目是“以‘現實’範疇為視角比較馬克思與費爾巴哈思想的關系”。他說之所以選取這個題目是出于兩個原因:一是弄清楚日常生活當中的“現實”與哲學視域中“現實”内涵的異同;二是以“現實”範疇為視角理解馬克思與費爾巴哈的思想關系優于勞動、異化、對象性、實踐等其它視角,因為“現實”是二者共同承認的基礎。我們可以在分析馬克思與費爾巴哈對“現實”範疇的不同理解中重新認識曆史唯物主義。他重點介紹了馬克思與費爾巴哈思想關系的四種看法、當今學界理解馬克思“現實”範疇的不足、早期馬克思與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現實”範疇的不同批判、《資本論》中“現實”範疇的表現和邏輯展開、馬克思與費爾巴哈理解“現實”範疇的差異等。他的結論是:早期馬克思與費爾巴哈曾經一道批判黑格爾,但馬克思并沒有成為費爾巴哈派,早期馬克思雖然肯定了作為自然性、感性的現實,但是前面有社會、實踐等等限定,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及《德意志意識形态》中并沒有思想的大轉變,隻不過将早已存在的分歧公開了出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早年的現實範疇進行了推進,強調現實的本質性的一面,現實不僅是自然性、感性的實存,還是現實本質與實存的統一,馬克思強調從資本的本質性規定中理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現實,一切都必須從資本的普照光中進行理解。

陳培永老師對四位主講人的發言進行了簡短的點評。他首先肯定了四位同學在主講過程中表現出了權威、專家的自信,現在已經達到“下山”的水平,可以去闖一份天地了,接着為各位同學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改進的思路:一是建議梁爽在進行文本考證的發言中,更直接鮮明地表達出自己的結論,然後提出充分的論據,讓自己的結論和觀點有足夠的說服力;二是建議王晨在題目上更明确地指出誰的分配思想,在講述中區分出分配要素和主導性分配要素這兩個概念,對主題進行精确化概括和提煉,方便聽衆融入到自己的語境中、實現思想的共鳴;三是建議謝超林要一以貫之地使用意識形态概念,防止在前面講的意識形态和後面講的意識形态斷裂,要對馬克思的意識形态概念進行更為全面的理解,對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态概念演變要從曆史進程的角度把握内在的實質性的東西;四是認為周龍輝應更為明确地表達出到底什麼是真正的現實,馬克思的現實到底是什麼,費爾巴哈的現實到底是什麼,要意識到在馬克思這裡,純粹的自然不是現實,實體性的存在不是現實,在現代社會法律和國家不是現實,真正的現實有一個生成的過程,等等。陳培永老師最後還激勵大家追求“大道至簡”,學會簡潔地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讓人完全聽懂後獲得充分認同。

在下半場的“經驗傳授與分享環節”,四位畢業生代表先後就“原著閱讀方法和論文寫作”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

謝超林分享了原著閱讀的三點體會:一是“慢法讀原著”,經典著作要慢慢讀、反複讀、不能心急、不能圖快;二是“寫法讀原著”,即閱讀原著過程中要多動手,随時記錄下靈感和閃現的思想火花;三是“學法讀原著”,要多向老師、同學、朋輩等請教,從他們身上學習到讀原著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王晨分享了原著閱讀的兩個方法:一是剖析法。他以《哥達綱領批判》為例,仔細講解了剖析法的操作方式;二是對比分析法,以馬克思《博士論文》為例,王晨指出閱讀原著要注重“兩個對比”:對比不同文獻的觀點異同、對比同一文獻前後内容的異同。

梁爽分享了博士論文寫作的兩點經驗:一是關于博士論文選題,他認為文獻綜述的廣度和深度對于确定一個好的論文選題至關重要;同時,要使博士論文具有創新點,還需注重方法創新和材料創新。二是如何處理好學術性和政治性的關系。他認為,這反映出“我們應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實證性的研究方法不能被“政治正确”所代替,一個理論的革命性完全可以通過現代科學意義上的手段來證明。

周龍輝也分享了自己閱讀原著的體會:一是将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與其他學術流派的著作放在一起讀,在對比中更加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是什麼;二是在讀原著之前,可以讀一些相關研究的著作,以一定的問題意識進入馬克思主義的文本之中。

現場聽衆進行了積極提問,問題涉及:“當前意識形态建設困境的表現及其現實原因是什麼”、“如何看待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術思想關系”、“分配思想豐富和發展唯物史觀的具體表現”、“如何理解馬克思的‘感性’概念”、“研讀馬克思恩格斯早期一些比較晦澀的經典著作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如何确定博士論文選題”等,氣氛非常熱烈,四位主講人分别對聽衆的疑惑進行了回應和解答。

孫熙國老師肯定了四位主講人的優秀表現,為他們展現出的馬院研究生的學術素養感到欣慰。他指出,這是自于鴻君老師擔任beat365院長以來,學院堅持“馬院姓馬、在馬言馬”基本原則、實施“在馬研馬、在馬愛馬、在馬信馬、在馬用馬”育人方案的顯著成效。孫老師強調學術研究要有問題意識,指出要結合時代問題和社會熱點展開,使社會科學研究能夠回應理論困惑、服務現實發展。提出今後的沙龍可以縮短發言時間,增加交流時間。

最後,于鴻君老師作了總結講話。于鴻君院長對此次學術活動作了高度評價,并對博士生學術活動提出了六點要求和希望:

一、希望全院研究生要練就紮實的學術功底,深化學術認知、拓展學術視野,在學期間要“埋首經典、關注現實、潛心治學、拒絕浮躁”,修煉仙風道骨、追求學術卓越;

二、希望形成探讨學術真知的優秀學風。大力提倡學生要有敢于質疑和挑戰權威的批判精神,真理越辯越明,強調師生一處實實在在地探讨學問,充分發揮大學的“知識和思想的攪拌器”的作用;

三、研究生要打通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之間的界限,對經濟學、哲學、曆史學等各個門類的書籍都要下大工夫通讀,以提升自身的科研素質和人文素養,把自己塑造成為“大師級”的毛坯。要善于把複雜的問題說簡單、說得通俗易懂。

四、要經常性組織學術沙龍、學術演講研讨,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學術辯論能力、研讨交流能力等,提升綜合素養;

五、每位博士研究生在就讀期間,要參加5-6場這樣的沙龍演講。

六、學院每年出版一本研究生演講集,将學術沙龍和學術演講記錄下來,整理成書,一年編輯一本,找出版社出版,每年發給新生,使同學們的學習體會、研讀心得、治學思考能得到有效傳承。

會上,于鴻君老師還分别贈予四位畢業生《燕園文物、古迹與曆史》一書,并合影留念。

據悉,2018年beat365“學術沙龍活動月暨畢業生學術歡送系列活動”共計三期,是beat365官方网站歡送畢業生的特别活動,旨在為畢業生創造交流學術觀點和分享畢業經驗的平台,也幫助在校生見賢思齊,以促進馬克思主義中青年學者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砥砺、共同發展。後兩期的主題分别為“出國申請”和“就業指導”,相關信息将及時發布在beat365官方网站官方網站或beat365官方网站的微信公衆号“PKU馬院”,敬請關注。(文/張懿  圖/張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