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學術沙龍活動月暨畢業生學術歡送系列活動”第三場舉辦

2018年6月15日,beat365官方网站第三場“學術沙龍活動月暨畢業生學術歡送系列活動”在理科5号樓352學術報告廳舉行。學院執行院長孫熙國教授,沙龍點評人王久高老師,沙龍活動策劃宋朝龍老師,沙龍主講嘉賓2018屆博士畢業生金夢、劉曉蘭、黃春明、劉臨達和碩士畢業生鄧佳,學院各年級博士、碩士研究生,兄弟院校的師生及馬克思主義理論愛好者,共計30餘人參加了本期活動。活動分為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為“學術對話與交流環節”,下半場為“經驗傳授與分享環節”。beat3652016級博士研究生梅沙白同學擔任主持。

在上半場的“學術對話與交流環節”,五位畢業生分别圍繞1927-1937年中國知識界對唯物史觀的闡釋與解讀、權力在西方政治哲學的理解曆程、G.A科恩的社會主義平等觀、拉斯基的國家理論、馬爾庫塞晚年的生态馬克思主義思想轉向等核心論題依次作了交流發言。

金夢主講的題目是“1927年-1937年中國知識界對唯物史觀的闡釋與解讀”。她認為,1927年中國共産黨的革命運動陷入低潮期時,恰恰掀起了第二次唯物史觀傳播的熱潮,而在衆多知識分子研究唯物史觀的背後卻存在基本的政治分野,因為他們對于中國向何處去的看法不同,對于唯物史觀有完全針鋒相對的認識。當時主要參與讨論的知識分子分為三派,分别是馬克思主義學者、國民黨人以及自由主義學者。她主要聚焦于三派對于唯物史觀性質的探讨,即唯物史觀到底是經濟決定論還是辯證唯物的曆史觀。國民黨人堅持唯物史觀是經濟決定論,試圖将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關系相割裂,質疑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性和合法性,貶低唯物辯證法的學術價值,這背後的政治動機則是害怕無産階級掌握唯物辯證法這樣的武器,懼怕變革和改造現實,因此極力阻撓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結合,認為唯物史觀是一種經濟決定論。馬克思主義者則主張用唯物辯證法解讀唯物史觀,認為唯物史觀是唯物辯證法在社會曆史領域的擴張應用,強調一切現存的事物的聯系性,突出人的主觀能動性。自由主義者跟國民黨人在基本的态度上是一緻的,但又略有不同,他們在普遍誤解和反對唯物史觀的前提下,對其持有限的肯定态度。自由主義者主張漸進改良的道路,反對唯物史觀的鬥争。在當代啟示方面,金夢認為,首先必須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除正常的學術讨論之外,我們應該在社會實踐和學術領域堅持意識形态的主導權。其次要加強對唯物史觀的闡釋力度,提高研究水平,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再次是我們要注意不同思想的交流與對話,來推進唯物史觀的理論創新。

劉臨達以“權力在西方政治哲學的理解曆程——應然政治哲學與馬克思的權力闡釋”為題,簡要梳理了西方哲學關于權力問題的理解曆程,重點分析了馬克思在權力問題上的觀點。他認為,在權力問題上,整個西方哲學一直發展到馬克思才有了比較清晰和比較科學的闡釋,而這一闡釋沒能得到大家的重視,導緻了整個20世紀進入後現代以後,對權力的理解仍較為迷茫。西方哲學不管在馬克思之前還是在馬克思之後,都沒有對權力問題有很好的理解,究其原因,劉臨達認為西方哲學對應然性的認可太過嚴重,對話語過于相信。馬克思認為人和人的關系并不是由意識中介的,資本主義時代人和人的社會關系是由交換價值來中介的,财産的數額确定了人的社會關系的地位。馬克思在思考這一問題的過程中,開始觸及到了權力問題。馬克思認為,整個社會的共同體媒介是會被打碎的,進入下一個更加良性的媒介,我們整個人的維度都打開,而這将會被曆史這本打開的關于人的本質的書所證明。直至進入共産主義社會,多元性充分互通并且仍然是共同體,社會關系得到良性的重新架構,那将是一個全面、自由的時代。

劉曉蘭以“通往平等之路——評G.A科恩的社會主義平等觀”為題,從自我所有的概念出發,分析了科恩發生理論轉向後的平等思想。她認為,自我所有就是歸我自己所有,無論是資産階級還是馬克思本身,都是以自我所有的概念出發建立理論。對此,劉曉蘭認為科恩首先實現了概念上的突圍,同一個概念既可以為資産階級理論服務,也可以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服務,自我所有隻是一個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可以踐行新的模式。關于如何實現資源平等分配,劉曉蘭介紹了德沃金的嫉妒檢驗,平等不是量上的平等,而是要滿足心理基本的訴求。對此,劉曉蘭解釋道,科恩認為前期最初的時候,嫉妒檢驗有可能實現平等,但是在後續的發展中會出現分歧。保證了原點平等,但是結果可能是更大的不平等。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提出了自我所有加資源共同所有模式。劉曉蘭認為科恩在解讀這一模式時,提出了存在一定時間差的問題。為了維系這一模式,科恩提出了社會主義平等原則和共享原則。科恩并不是創造完全的平等,在某些情況之下,不平等應該被接受,這種情況就是個人需要對自己作出的選擇去負責,在此出現了新的概念叫做“運氣平等主義”。在科恩的理論中,有三種不平等存在是合理的,它的前提都是個人選擇。第一個是基于總量的平等不構成不平等;第二個是基于個體情緒選擇造成的可得利益的不平等是可以接受的;第三個是基于選擇運氣造成的總體的可得利益的不平等,仍舊是可以接受的。在共享原則中,一個模式是基于群體内部的某種關心的模式,第二種模式是共同互惠形勢下的共享關心模式。劉曉蘭認為,可以繼續思考和讨論的是,是否存在這樣的機制、模式或者空間,在即便資源數量有限的情況下仍能最大限度激發人們共享和共情,激發人性中慷慨的一面。

黃春明以“拉斯基國家理論試析”為題,從拉斯基的生平簡介、拉斯基的國家理論、拉斯基國家理論研究啟示三個方面介紹了他的博士論文,并分享了許多寫作博士論文的心得體會。黃春明說,在寫作博士論文中漸漸摸索出了一個清晰的框架,他發現基本上可以從國家性質、國家價值、國家批判以及理想國家制度四個層面概括一個學者的國家思想。黃春明重點介紹了拉斯基國家理論的兩點内容,一是計劃民主國家,二是世界國家。一戰和二戰表明暴力革命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走不通,所以拉斯基提出了計劃民主國家,企圖用和平改良的方式,使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到社會主義國家。二戰結束後,拉斯基提出要建立類似于聯合國的一個國際組織,由國際組織統一管理國際之間的各項事務,避免戰争,這一思想成為現實就是聯合國。最後,黃春明分享了研究拉斯基國家理論的幾點總結,一是國家理論的建構是有規律可循的,二是國家制度建設永無止境,三是資本主義國家向何處去,四是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具有比較強的生命力和解釋力。

鄧佳以“馬爾庫塞晚年的生态馬克思主義思想轉向”為題,從轉變的過程、轉變何以存在、以及研究啟示三個方面闡釋了她的研究。鄧佳将馬爾庫塞晚年向生态馬克思主義轉變的過程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自然解放,二是比較完整的生态馬克思主義思想框架。鄧佳認為自然包括兩個含義,一是指人的自然存在,人的本能、感受性;二是人存在的自然環境。人是曆史唯物主義的基礎,要實現人的感受性的解放必須通過自然解放來實現,人和自然的異化和異化的揚棄是相互交融、互為條件的,相互促進的。馬爾庫塞看到了生态運動對于當時資本主義的反抗特質,結合當時造反運動的實際,提出生态運動從而為解放提出了新的希望。而要實現自然解放,就是要審美解放,它不單單是美學藝術,還有感性學的含義。關于馬爾庫塞形成的比較完整的生态馬克思主義思想框架,鄧佳認為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批判性的内容,就是對生态危機要追溯到制度根源,就是資本主義制度;二是建構性内容,就是對未來社會的規劃或者設想,鄧佳将這一設想總結為三個部分,一是解放的主體,即新左派;二是解放的途徑,是從激進的革命轉向非常溫和而持久的大拒斥;三是解放的前景。鄧佳認為,馬爾庫塞晚年在何種意義上存在這種思想轉向,應當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馬爾庫塞晚年作出了一個從文化和社會批判轉向政治生态批判的嘗試,返回到經典馬克思主義本身,尋找社會矛盾運動發展的内在動力;二是在這裡存在着紅與綠的交融,紅就是指馬克思主義、綠就是生态問題。

王久高老師對五位主講人的發言進行了簡短的點評。王老師首先表示真正的學術研究或者思想成果,往往是從小範圍的交流與思辨、批判或反駁開始的。他肯定了五位主講人在讀書做學問中逐漸實現的進步,認為真正的讀書做學問,就是要發現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質疑、思考,慢慢追問。王老師還提到,馬院的學生,無論做理論研究還是思想研究,都要有很強的現實關懷和追問的問題。在選題過程中,我們的理論研究和方向能否跟大的時代背景基本相契合或者能反映這個時代的問題,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國家在發展,我們的研究水平越來越高,視野也不一樣。

在下半場的“經驗傳授與分享環節”,五位畢業生代表先後圍繞“就業問題”分享了自己的寶貴經驗。

金夢肯定了北大馬院學生的比較優勢以及今年良好的就業形勢,鼓勵大家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她從就業心态、用人單位要求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就業經驗。認為求職過程中要對自己進行清晰的定位,學會取舍。同時要在找工作時要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态,勇敢去面對、去接受、去經曆。

劉曉蘭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曆,暢談了更好地認識自己對職業選擇的重要作用。在就業過程中,第一,要勇于打破壁壘和瓶頸;第二,要明晰自己擅長的領域和感興趣的方向,學會揚長避短;第三,要選擇性地聽取他人的意見;第四,要對個人的選擇負責。

黃春明就論文寫作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建議學院開設論文寫作指導課,幫助同學們解決論文寫作中的一些共性問題;二是向大家推薦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生培養大家談》一書,建議大家在寫論文時要從高度或者長度去思考,找到戰略的高點。在就業方面,黃春明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想清楚自己未來想幹什麼,二是想清楚現在應該幹什麼,三是想清楚要怎麼幹。

劉臨達強調在就業過程中主要是以實力說話,每一次外出參與學術活動都是學術界對自己的檢驗,要讀書讀書再讀書,争取每次參與活動都能夠給自己帶來新的文章或新的視角,找工作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随後現場聽衆進行了積極提問,問題涉及“如何調試自己的心态”“職場新人如何能夠提升自己的人氣”等,幾位主講人分别對觀衆的提問進行了回應和解答,現場氣氛熱烈。

孫熙國老師對此次活動進行了總結講話。他欣慰地對五位主講人的優秀表現予以肯定,并指出,根據學校就業中心的統計,beat365的就業情況一直很好,我們不僅是beat365,更是beat365官方网站,要以北大beat365為自豪。孫熙國老師肯定了beat365的學生的水平,特别提及學院狠抓讀經典的魄力和現實效力。同時意味深長地指出,學習過程可能枯燥而心酸,但這段寶貴的學習經曆是我們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孫熙國老師強調,大家要增強問題意識,而解決問題要直截了當,一是一,二是二,不繞彎子。他引用列甯的話“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就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簡單明了”,強調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都要直指人心。最後,孫熙國老師向同學們表達了衷心的希望,希望同學們成為真正的大師,beat365的學生要昂首挺胸,走出一條屬于我們自己的路。最後,孫熙國老師分别贈予五位畢業生《燕園文物、古迹與曆史》一書。

至此,2018年beat365官方网站“學術沙龍活動月暨畢業生學術歡送系列活動”三期活動圓滿結束。活動旨在為畢業生創造交流學術觀點和分享畢業經驗的平台,也幫助在校生見賢思齊,以促進馬克思主義中青年學者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砥砺、共同發展。前兩期活動主題分别為“原著閱讀方法和論文寫作”、“出國交流及英語學習”,詳細信息請見beat365官方网站官方網站及微信公衆号“PKU馬院”。(文/吳穹,圖/孫振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