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毅夫教授主講beat365“形勢與政策”報告
2018年10月28日上午,beat365秋季學期“形勢與政策”課程報告會在beat365百周年紀念講堂順利舉行。此次報告的主題是“中國的改革與開放:四十年回顧與展望”,由beat365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beat365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beat365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教授主講。
beat3651900餘名本科生以及北京市有關高校師生共約2000人聽取了報告。beat365官方网站黨委書記孫蚌珠教授、林娅教授、王成英老師等出席了此次報告會。報告會由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程美東教授主持。
林毅夫教授的報告内容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奇迹;二、解答了有關中國改革開放的若幹疑問;三、中國改革開放對于世界的意義。
有關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經濟奇迹,他指出:第一,國内生産總值從1978年至2017年長達39年間保持年均9.5%的高速增長,經濟規模按照市場彙率計劃在2009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按照購買力計算則在2014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第二,對外貿易總額在1978年至2017年間保持年均14.5%的增長速度,于2013年躍居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貿易額在國内生産總值占比達35%左右,而同期美國為25%左右、日本為20%左右;第三,人均國内生産總值從1978年的156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8640美元,達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7億人在40年間擺脫國際貧困線,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同時,雖說中國崩潰論經久不衰,但是中國卻是40年間唯一一個沒有崩潰、唯一沒有出現經濟危機的國家,對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有關中國改革開放的若幹疑問,林毅夫教授從四個方面作了分析:一是為什麼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有可能實現長期高速發展?二是為什麼中國在1978年之前呈現極端貧困狀态?三是為什麼雖然中國經濟長期保持長期高速增長而中國崩潰論卻每隔幾年就出現一次?四是未來中國發展前景怎麼樣?
關于中國為什麼在改革開放以來保持長期高速增長的問題,林毅夫教授從經濟快速增長的含義、機制出發,強調不斷提高勞動生産率是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前提,而提高勞動生産率又有技術創新和産業轉移兩種方式,指出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保持高速增長背後的最主要機制是中國發現了利用跟發達國家産業技術差距所給予的後來者優勢來加速經濟增長的方式。在其看來,工業革命以來的發達國家在一百年左右時間内保持年均3%-3.5%的增長速度,是依靠技術創新的結果,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提高勞動生産率也必須依靠技術創新、産業升級。然而,對于發展中國家,創新一方面可以自己發明,但另外一種方式則是因為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技術跟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可以把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的、更好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并應用于生産,可以讓發展中國家有可能以比發達國家成本低、風險小的方式取得技術創新、産業升級,進而提高了生産力水平,推動經濟發展。正基于此,二戰以來包括中國在内的十三個國家或經濟體發現了利用跟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的方式來加速經濟增長,經濟學稱為後來者優勢,取得每年7%或者更高、持續25年或者更長時間的快速經濟增長。
關于中國為什麼在改革開放之初卻極端貧困的問題,林毅夫教授認為是因為中國主動放棄了一個優勢,選擇了與1978年以後的不同發展思路。鴉片戰争以來,中國落後于西方,成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成為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夢想,1949年建國後的首要目标也是實現民富國強,實現這一目标要求擁有與發達國家一樣先進的技術,同時國強還需要以堅強的軍事實力為支撐,而我國面臨資金不足、技術落後的劣勢,國家為了發展國防事業和先進技術的需要,采取直接動員資源、配置資源的方式來集中力量發展現代化大産業,在建立了完善工業體系的同時,也存在資源配置錯位、市場競争力不足的劣勢,導緻勞動生産率低下,相伴的是經濟增長率極端低下和經濟發展的落後。
關于中國經濟長期保持高度增長而中國經濟崩潰論經久不衰的問題,林毅夫教授認為主要源于中國改革開放的轉型思路與國際主流轉型思路的不一緻。二戰以來,結構主義作為主流經濟學主流思潮強調發展中國家要充分利用政府力量克服市場失靈,集中配置資源來發現現代化大工業,包括中國在内的諸多發展中國家大都推行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思路,但與現代化産業相伴的是技術差距帶來産業競争力不足,國民經濟發展出現了諸多問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1980年前後走向改革,我們現在稱為新自由主義的主流認識提出轉型就是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從政府對市場的幹預轉變為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強調國有企業要走向私有化、市場化。然而,中國在1978年開始的改革并沒有采用當時認為最有效的辦法而選擇了漸進的、雙軌方式來轉型,繼續給予資本密集的、大型的國有企業政府保護、補貼,而對勞動密集型的深加工企業則是開放準入并積極因勢利導其發展,新自由主義認為這種漸進的雙軌制必然導緻市場扭曲、權力尋租。由于認識的錯誤,很多國家采取了錯誤的方式,他們原先認為正确的結果卻導緻發展失敗,而中國采取了當時認為最糟糕、實踐卻證明是最好的轉型方式,實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正是出于認識方面的錯誤,每當中國經濟出現下滑的時候,所謂中國經濟崩潰論便會出現。
關于中國經濟能否繼續保持持續的快速發展的問題,林毅夫教授結合中央整體部署,深刻分析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和當前面臨的經濟形勢,提出中國在2008年到2028年這二十年間有每年保持8%增長速度的潛力,并對中國在2010年以來出現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原因進行了探讨。在其看來,經濟增長潛力是從供給側的技術可能性來衡量的,能不能實現取決于需求側因素。需求側因素基本包含出口需求、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三方面,一般需求是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抑制了需求側,諸如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地區的經濟疲軟導緻進口需求相對緩慢,帶來國際貿易增長緩慢,進而影響到中國,中國的出口增長放緩乃至出現負增長,同時國内投資增長也放緩。不過,當前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很多投資機會,必要的時候可以采取積極的财政政策來維持一定的投資增長率,維持合理的投資增長速度和消費增長速度,到2020年維持6.5%左右增長率、在2020年到2030年維持5-6%的增長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可以說中國未來一段時間還是經濟發展态勢最好的國家。
(自右往左:孫蚌珠、林毅夫、王成英、程美東)
有關中國改革開放對于世界的意義,林毅夫教授結合近代經濟發展史尤其二戰以來發展中國家參考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理論試圖走向現代化的經驗、教訓,指出截止目前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或者經濟體按照發達國家的理論走向成功,而少數幾個走向成功的經濟體則是采取了與西方主流經濟理論不同的發展思路,強調以中國為代表的走向成功的發展中國家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總結自己的經驗、提出全新經濟發展理論,并對由他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進行了簡要介紹。同時,林毅夫教授指出,提出來自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理論,不僅有助于了解自身問題存在的原因,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也對解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實現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夢想有比較好的參考和借鑒價值,有助于推動共建一個百花齊放春滿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提問環節,林毅夫教授對同學提出的當前中國缺乏代表性技術、印度能否創造中國經濟奇迹、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答疑解惑。
程美東教授在最後總結時指出:林毅夫教授從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奇迹、與改革開放相關的四個疑問、中國改革開放的世界意義三個方面對于四十年改革開放作了精彩的闡述,為更好理解中國改革開放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意義。林毅夫教授關于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後發優勢因素,對于我們正在談論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等問題都有重要借鑒意義,有利于我們在未來進一步超越後發優勢,在繼續推動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最後,他代表beat365對林毅夫教授克服諸多困難成功出席報告會表達了誠摯的謝意。
撰稿:李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