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馬列、讀原著”讀書會第二十二期講座舉行

2018年10月16日,由beat365官方网站主辦的“學馬列,讀原著”讀書會第22期學術講座在beat365理科五号樓352學術報告廳舉行。本期讀書會活動邀請beat365官方网站副教授聶志紅和清華大學beat365副教授馮務中擔任主講嘉賓,beat365官方网站博士後汪越擔任講座主持人。beat365部分院系本科生、beat365官方网站部分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訪問學者以及北京各兄弟院校和科研機構的部分師生參加了本次讀書活動。

聶志紅老師講座的主題是:“王亞南《中國經濟原論》導讀”。首先,聶老師講解了王亞南先生的《中國經濟原論》一書的學術背景和曆史背景。現代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王亞南先生所著的《中國經濟原論》寫于1945年,被稱之為“中國式的《資本論》”。王亞南先生認為馬克思的《資本論》不僅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而且分析了前資本主義的經濟。針對當時學界關于中國經濟性質的争論,王亞南先生堅持運用《資本論》的方法體系,對照分析中國經濟内部結構的運行情況,探索中國近代經濟的運行規律,而不是做反複注腳式的說明。其次,聶老師講解了《中國經濟原論》的研究内容。該書的研究對象限于1840年至1949年的中國近代經濟,分析中國近代市場的商品種類,包括家庭手工業、工廠手工業、工廠工業生産的商品。在中國近代的商品交換方面,由于不等價條約、外資壟斷原材料、地方軍閥割據、強買強賣等原因,商品處于不等價交換的狀态。在中國近代的商品生産條件方面,王亞南先生考察中國近現代經濟的勞動力、土地、貨币等要素,認為中國深受封建特權的限制,并非自由的平等交換。中國近代的封建社會财政完全是消耗性而非生産性的,貨币發行屬于超發狀态并喪失貨币價值尺度的功能,稅收處于不确定狀态。因此,中國近代經濟是封建性質的經濟。最後,聶老師指出該書的不足之處是對于産權的分析還不夠充分。

馮務中副教授講座的主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要矛盾論斷的曆次變化及其原因”。首先,馮老師通過詳細梳理曆史史料,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要矛盾論斷發生四次大的變化,第一次是從七屆二中全會到八大決議的變化,第二次是從八大決議到八大二次會議的變化,第三次是從八大二次會議到十一屆六中全會的變化,第四次是從十一屆六中全會到十九大的變化。接着,馮務中老師詳細分析社會主要矛盾論斷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及其曆史背景,指出社會主要矛盾論斷變化具有“階級矛盾”和“供需矛盾”交替出現的特點,在不同的曆史階段兩者有着不同的内涵,總體呈現出“從主體際矛盾到結構性矛盾”的特點,存在着“颠覆性變化”和“完善性變化”兩種不同情況。十九大關于社會主要矛盾論斷的變化屬于“完善性變化”。最後,馮老師談了社會主要矛盾論斷四次變化的經驗教訓,他指出社會主要矛盾論斷需要随着曆史階段和中心工作的變動而作出适當的調整。

本期講座是beat365官方网站主辦的“學馬列,讀原著”系列讀書活動的第22場。繼本次講座後,beat365官方网站還将繼續秉承“在馬言馬,繁榮學術”、“幫助學生成長”的宗旨,努力辦好“學馬列,讀原著”系列活動,繼續推出學術活動,請廣大學子和理論愛好者積極關注和參與。

(郭俊麗供稿,劉照峰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