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舉辦“中國環境政治學學科回顧與展望研讨會”

2018年11月9日至10日,“中國環境政治學學科回顧與展望研讨會”在山東大學(青島校區)舉行。研讨會由beat365環境政治研究中心、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山東大學環境政治研究所共同舉辦。會議開幕式由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劉昌明教授主持,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副校長譚保才教授、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蓋玉強研究員、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所長崔桂田教授分别緻辭。來自beat365、慕尼黑工業大學、複旦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外交學院、西安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河海大學、湖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濟南大學、青島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大同大學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和國際合作中心、生态環境部南京環科所等單位的近50位學者出席會議。

會議現場

會議圍繞“新世紀以來我國環境政治學學科建設及其挑戰”“新時代語境下的環境政治學話語建構與創新”“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理念在環境治理中的建構性影響”“國際氣候政治與中國引領性影響”“全球環境治理反思與紅綠融合新進展”“環境正義與農村環境問題”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讨。

對于“新世紀以來我國環境政治學學科建設及其挑戰”議題,beat365郇慶治教授從學術論著、國外名著譯介和主要學術活動三個方面系統總結了2010年以來我國環境政治學學科建設的新進展。郇慶治認為一方面環境政治學作為一個比較政治學分支學科和環境人文社會科學學科事實上已經得到确立,另一方面它的進一步學科化發展還面臨着來自諸多方面的客觀性制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和國際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研究員強調,我國的環境政治經濟學話語建設要特别注意話語語言的國際可溝通性與體系完整性,以及着眼于國家未來戰略需要的超前性;湖北大學劉然教授着重從政治學理論的層面闡述了強化環境政治學基礎性概念研究的重要性,尤其是應突出環境政治學的“政治”層面或特征;中國海洋大學孫凱教授和複旦大學張春滿副教授從不同視角闡述了國際(全球)環境政治學在歐美的學科研究進展以及在我國高校政治學相關專業中的教學研究情況。

對于“新時代語境下的環境政治學話語建構與創新”“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理念在環境治理中的建構性影響”議題,南京林業大學曹順仙教授系統梳理了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時代”語境下的話語理念,認為這些新理念應該逐漸被吸納到既存的環境政治學話語體系,以便能夠“接着說”“講好時代故事”;南京工業大學黃愛寶教授以“生态幸福觀”的理論闡發為例分析了如何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視角來界定或重構當代中國的環境政治話語體系;青島大學丁金光教授系統闡述了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及其貫徹實施如何切實推進了國際氣候治理,并提出通過進一步彰顯生态文明理念來豐富完善綠色“一帶一路”的政策建議;複旦大學包存寬教授提出要從基本目标的重新界定和目标實現路徑的重新發現入手,打造一種全新的“環境(公共)管理學”,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我國生态文明建設的整體性闡述可以為此提供重要的理論資源;生态環境部南京環科所鞠昌華副研究員則認為,對于生态文明建設話語體系與可持續發展等其他綠色話語體系的關系需要做更為系統明确的梳理,從而闡明(社會主義)生态文明話語體系構建及其傳播的必要性。

對于“國際氣候政治與中國引領性影響”“全球環境治理反思與紅綠融合新進展”議題,中山大學王學東副教授強調,大家必須注意到國際氣候變化應對政治現實與各行為體話語體系構建及其影響間的“時間差”,也就是說,着眼于發揮我國在未來氣候變化應對談判與公約落實中的引領性角色,大家必須做到超前思考如何成為國際氣候變化應對政治話語體系中的“新知識型權威”或“引領者”;河海大學劉賀青副教授從人事安排、工作人員觀念改變和機構活動等三個方面實例分析了我國生态文明理念“嵌入”相關國際組織的過程、機制和主要經驗;外交學院董亮助理研究員系統分析了國際環境政治研究話語的演進過程及其趨勢,認為其存在着比如跨學科研究特色明顯、焦點性知識點更新快和重要時間節點趨于頻繁等值得注意的現象;山東大學李昕蕾副教授從環境政治學視角分析了中國參與全球資源治理體系的立場演進過程,以及随着我國對全球自然資源需求量持續上升所帶來的諸多方面挑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聰聰博士具體闡述了歐洲主要左翼政黨(左翼黨、社會民主黨和綠黨)對于當代生态環境挑戰以及“社會生态轉型”政治與政策的立場;beat365博士生劉琦論述了拉美“超越發展”理論作為一種新型綠色左翼理論的源起與主要政策觀點。

在閉幕式環節,郇慶治對本次研讨會的主要内容與成果作了學術總結,認為會議發言、評論和讨論集中展現了我國環境政治學研究在生态政治理論、環境社會運動與政黨、政府環境政策和國際環境治理與合作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最新進展,其中的許多選題或觀點可以成為未來幾年中環境政治學學科的新生長點,并強調我國環境政治學學科的發展正處于一個前所未遇的“窗口機遇期”,為此,尤其需要深入思考“如何理解與發揮環境政治學在環境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群’中的獨特地位或貢獻”“環境政治學如何更主動關注與彙入黨和國家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這一新時代的“大政治’”“環境政治學如何促進國家(地方)的生态環境治理體系建設及其現代化(比如山東省的經濟結構綠色轉型或新舊動能轉化)”等三個基礎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