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與中非關系”——外交部非洲司司長戴兵同志主講beat365 2018秋季“形勢與政策”第四場報告

2018年12月2日上午,beat3652018秋季學期“形勢與政策”課程第四場報告會在beat365百周年紀念講堂順利舉行。此次報告的主題是“非洲與中非關系”,由外交部非洲司司長、中非合作論壇中方後續委員會秘書長戴兵同志主講。

beat3651900餘名本科生以及北京市有關高校師生共約2000人聽取了報告。beat365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胡少誠同志,beat365官方网站黨委書記孫蚌珠教授、江長仁教授、林娅教授、王成英老師等出席了此次報告會。報告會由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程美東教授主持。

戴兵司長的報告内容主要有四個方面:一、非洲概況;二、中非關系;三、中非關系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四、青年人如何看待非洲。

有關非洲概況,戴兵同志從三個角度進行了介紹,他認為非洲是古老而年輕的大陸、富裕而貧窮的大陸、團結而分裂的大陸。

古老而年輕的大陸。“古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從地球的闆塊學說上講,非洲是最早形成的一個闆塊,因此非洲的地殼闆塊是一個比較成熟穩定的闆塊;另一方面,從人類進化史上講,幾乎全世界所有考古學家都認為人類起源于非洲。目前在埃塞爾比亞國家博物館中展覽的一個人類骨骸,大約産生于三百五十萬至四百萬年前。該骨骸被有些學者稱為人類始祖。同樣,“年輕”體現在國家獨立:這方面,16世紀以後,非洲長期處于被西方國家殖民的曆史階段,非洲很多國家真正獨立的年齡不超過60歲,大多都是非常年輕的國家。

富裕而貧窮的大陸。“富裕”體現在非洲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美的自然風光等方面;“貧窮”體現在由于早期的黑奴貿易和殖民統治導緻戰亂疾病頻發以及發展落後的局面。

團結而分裂的大陸。一方面,非洲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大陸。19世紀初,黑人杜波依斯在美國接受教育後,提出“非洲人皆兄弟”、“非洲隻有團結起來才有出路”等觀點。這些思想萌芽成為非洲團結最原始的理論基礎。二戰之後,西方國家實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創,導緻管理控制非洲大陸的能力下降。非洲人民在此過程開始接觸西方的自由思想,開展大規模的民族獨立運動。1963年非洲統一組織成立,1990年非洲所有國家均已獨立。2002年非洲聯盟成立并取代非洲統一組織,包含非盟首腦會議、非盟部長理事會、非洲和平安全委員會等機構,建立全非自由貿易區、非洲聯盟議會以及非洲中央銀行。另一方面,由于宗教信仰、語言差異以及殖民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目前還遺留着很多邊界沖突的問題,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裡亞的邊界沖突。

有關中非關系,戴兵同志認為,非洲永遠是中國的好夥伴、好朋友、好兄弟。他從四個曆史階段展開論述中非關系,時間段劃分為1949年之前、1949-1978年、1978-2000年、2000-2018年。

在1949年之前,明成祖時期鄭和七下西洋,四次到過非洲東海岸。旅程中,一些中國人遇到風暴等災難後,便留在當地成家立業。目前在非洲一些城市有中國人的後裔,還有中國古代瓷器藏片。同時,在中國的博物館中收藏着一副《大明混一圖》,這是世界上最早畫出非洲輪廓的地圖。這足以證明中國是最早進入非洲内陸的國家。另外,中國和非洲一同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将中非命運聯系在一起。

1949年至1978年的曆史階段。以毛澤東和周恩來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高瞻遠矚,通過與非洲國家建立外交關系,打破國際封鎖和制裁。1955年的萬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非洲國家政府進行了第一次正式的官方接觸。從那次會議起,中國在政治、物資、軍事等方面堅決支持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1971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恢複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了非洲國家的大力支持。

1978年至2000年的曆史階段。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中非交流合作比較過去一度有所減少。從1990年代開始,中非合作和交流又不斷加強。從20世紀90年代,中非合作又不斷加強。1996年,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同志訪問非洲六個國家,這是中非關系加強的重要曆史轉折點。此後,中國更加重視與非洲國家的外交關系。

2000年至2018年的曆史階段。這是中非關系得到快速發展的重要曆史階段。2000年,中非貿易額為105億美元,中國對非的投資額幾乎為零。2014年,中非貿易額達到最高峰,約為2200億美元。目前中國對非洲非銀行類的投資總額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中國在非洲的企業超過3200家,中國在非洲的工作人員超過100萬。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論壇,這是中國成立的第一個自主多邊機制。 2006年,第一次召開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2015年,在南非約翰内斯堡第二次召開中非合作論壇;2018年,在北京召開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暨第七屆部長級會議。

關于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他認為,此次峰會規格和規模超前、議程緊湊、成果豐碩。

規模空前——此次峰會邀請了非洲54個國家,有3200人參加開幕式。40位總統、10位總理、1位副總理非盟委員會主席均出席此次峰會。9月4日,50多方國家領導人和中國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圓桌會議,進行了8個多小時的讨論交流。在峰會前後的8天時間裡,舉行了130多場雙邊活動。習近平總書記不辭辛勞,參加了70多場雙邊活動。

成果豐碩——第一個成果是中國同非洲打造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改革開放實踐對于非洲而言,在道路層面是可以學習的榜樣;在精神層面,中國給予非洲國家極大的鼓舞。非洲對我國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理念等方面的認同度非常之高。因此,非洲可以走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列,可以發揮中國與他國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重要示範作用。第二個成果是峰會期間,28個非洲國家又同我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那麼,超過一半的非洲國家支持我國的“一帶一路”建設,支持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開展合作。第三個成果是我國發表《北京宣言》和《北京行動計劃》兩個重要文件,習總書記宣布中非實施産業促進、設施聯通、貿易便利、綠色發展、能力建設、健康衛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等“八大行動”,擘畫了新時代中非合作美好藍圖。第四個成果是中國同非洲一起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主張維護國際多邊體系。第五個成果是此次峰會在中國、非洲乃至國際社會得到了高度的評價。總體來講,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是圓滿的、出色的、成功的大會。

關于青年人如何看待歐洲戴兵司長認為非洲的發展很有希望,非洲是一個廣闊天地、大有可為。他希望中國青年人多多關注非洲的情況,鼓勵青年人能夠到非洲鍛煉自己、曆練自己、增加閱曆。戴兵司長非常歡迎青年人尤其是北大學子加入非洲司的外交隊伍,從事外交部的對非工作。政府相關部門正在不斷嘗試完善志願者管理機構,為青年人提供到非洲進行志願服務的機會和條件。企業、基金會以及一些智庫在非洲有着大量的合作項目,需要青年學生和青年學者去開展工作。

關于中非關系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戴兵司長認為,中非關系面臨的機遇在于高位運行,引領國際對非合作,實現中國在非洲的産業轉型升級。他還認為,中非合作面臨的挑戰在于非洲的期待與中國的能力之間的落差、中非雙方之間需要增進了解以及外部環境對中非關系的幹擾等方面。

首先,關于中非關系面臨的機遇,他認為中非關系正在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可以概括為真實親誠、正确義利觀、五大合作理念等方面。我國堅持尊重平等地對待非洲國家,我國堅持務實高效地執行中非合作文件條目,我國堅持中非關系親如家人深入人心,我國堅持真誠友好地協商中非合作過程的具體矛盾。并且,在中非關系中需要堅持正确的義利觀,利和義之間要擺正一個關系,先予後取,多予少取。同時,中非關系需要始終堅持共同發展、集約發展、綠色發展、安全發展、開放發展等五大發展理念。

其次,關于中非關系面臨的挑戰,他指出該挑戰屬于中非關系發展進程中的煩惱,是兄弟和朋友之間的矛盾和問題。目前非洲非常希望中國給予重大項目的投資和貸款,提供先進的技術和大量的人才。但是國内依舊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很難完全滿足非洲國家的期望。由于近年來我國與非洲合作關系的強化,西方國家開始制造債務陷井論、殖民主義、掠奪資源等不良言論,這個也會對中非合作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中非之間的關系需要再找到利益共同點的基礎之上,更加一步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實現合作共赢。

在提問環節,戴兵司長對同學提出的非洲發展落後的原因、青年志願者前赴非洲開展工作可能遇到的安全問題、中國在非洲進行投資合作項目面臨的競争問題以及文化差異對于中非合作的影響程度問題進行了答疑解惑。

程美東教授在最後總結時指出:北大學子不僅需要關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國情,也需要了解廣大不發達的非洲國家國情,要關注中非關系,這對于開闊同學們的國際視野意義重大。他認為,戴兵司長今天的報告對于非洲的相關問題的講解如數家珍、娓娓道來、知識全面、思想深刻,更加深了我們對于中非關系曆史和現實的情況以及重要性的認識,可以說這個報告非常精彩!聽了這個報告,更增強了自己對于大國含義的認識。所謂大國,不僅指的的國土、人口、實力,更重要的的要有大的胸懷、大的責任。我們和非洲的合作和相互支持,可以說就是要體現這種大的責任和胸懷,就是要體現中國日漸增長的國際影響力,就是要體現着我國不斷增強的文化軟實力,就是要更好地發揮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對于發展中世界的啟示意義。

撰稿:郭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