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beat365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突出貢獻獎獲得者系列專題:郇慶治教授——中國環境政治學的拓荒者
beat365官方网站郇慶治教授,是我國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理論與實踐(生态馬克思主義/環境政治)研究領域的主要代表性學者,長期緻力于中國環境政治學的系統性建構,主要學術專長為生态馬克思主義、環境政治和歐洲政治。已出版專(譯、編)著《文明轉型視野下的環境政治》《環境政治國際比較》《歐洲綠黨研究》等19部,并在《中國社會科學》《環境政治學》(英)《資本主義、自然、社會主義》(英)等國内外期刊發表論文300篇,近年來主持“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重大、重點、一般)等省部級以上課題20餘項。
1983年高考結束後,懷着對馬克思、費爾巴哈等名字的熱愛,郇慶治教授進入到山東大學哲學專業學習。本科四年,對郇慶治教授來說,像是“野蠻生長”的四年,每周末都會沉浸在濟南的新華書店裡,“隻為了買新翻譯的西方哲學書籍,讀尼采、叔本華。”
本科畢業後,郇慶治教授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依郇慶治教授所說,他大緻把學術曆程分為三個階段:
1987——1997: 在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從事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研究;在山東大學學報的十年裡,因為工作需要,郇慶治教授閱讀了大量的理論學術文章,這無疑增加了他的學術積澱,同時因為時常總結和分析優秀稿件,郇慶治教授在寫作方面也得到了顯著提升。漸漸地,郇慶治教授開始通過寫論文,用文字表達對環境哲學的思考。
1998——2008: 在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從事綠黨政治與環境政治研究;為了進一步深造,1994年郇慶治教授一邊工作一邊在山東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讀博期間郇慶治教授對歐洲綠黨産生了強烈興趣,尤其是其獨具特色的生态政治觀與社會觀,這對郇慶治教授影響頗深,在1997年順利拿到博士學位之後,郇慶治教授留在山東大學任教,并先後擔任山東大學環境政治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西歐研究室主任。因為研究歐洲政治的關系,郇慶治受中歐高等教育合作項目資助,公派前往德國呂内堡大學做訪問學者,從事“歐洲綠黨的跨向度分析”專題研究。這次國外訪學之旅,拓寬了郇慶治教授的國際視野,使其對環境政治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009 ——至今,在beat365官方网站從事生态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理論研究。由于工作調動,郇慶治教授在2009年來到beat365官方网站任教。提到在beat365的這十年,郇慶治教授内心充滿了感激之情,beat365的包容,為郇慶治教授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寬松的環境。身為beat365官方网站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的郇慶治教授,是“中國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研究小組” (CRGSE)總協調人,目前“中國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研究小組”已經成為具有一定國内外學術影響的生态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研究團。
漫漫三十載,郇慶治教授在治學授業方面潛精研思,兢兢業業。在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生态馬克思主義、環境政治學研究領域做出了卓越的理論貢獻,為這些領域的發展提供了許多前瞻性的學術參考以及豐碩的理論成果。
一是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理論與實踐研究。圍繞執行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課題,自2012年以來郇慶治教授着力于對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理論基礎和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實踐的研究,先後發表了《生态文明建設十講》(2014)《綠色發展與生态文明建設》(2013)以及“生态文明概念的四重意蘊”(2014)“生态文明理論及其綠色變革意蘊”(2015)“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學基礎”(2017)“生态文明及其建設的十大基礎範疇”(2018)等論文,不僅對社會主義生态文明觀做了一種特色鮮明的系統性理論闡釋,而且歸納概括了我國生态文明建設實踐的兩個主要模式,即“生态現代化模式”和“綠色發展模式”,從而為即将啟動的國家社科重大招标項目“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是生态馬克思主義研究與學科建設。除了緻力于北大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專業下的“生态馬克思主義研究”方向的學科與學位建設,還圍繞執行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課題,發表了《重建現代文明的根基》(2010)、《當代西方綠色左翼政治理論》(2011)、《當代西方生态資本主義理論》(2015)、《‘碳政治’的生态帝國主義邏輯批判及其超越》(2016)、《作為一種政治哲學的生态馬克思主義》(2017)等論文,系統闡發了一種“深綠—紅綠—淺綠”三維框架下的對于“綠色左翼”理論譜系的新理解——尤其是對“社會生态轉型理論”和“超越發展理論”的批判性闡釋,從而拓寬了傳統生态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研究的理論視野。
三是環境政治學研究與學科建設。中國的環境政治學研究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在90年代中後期,由于受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推動以及國内生态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的影響,環境政治學進入到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郇慶治教授正是在這個重要的時期,開始探索和研究環境政治學,先後發表了代表着國内環境政治學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的前沿成果的專著《歐洲綠黨研究》(2000)、《環境政治國際比較》(2007),而2005——2012年間組織出版的《環境政治學譯叢》(共12冊)以及先後舉辦的環境政治學系列國際會議(2000、2005、2008、2014),則是為這方面所做的更為基礎性的努力。2013年以來,專著《文明轉型視野下的環境政治》(2018)和論文《霧霾政治與環境政治學的崛起》(2014)《2010年以來的中國環境政治學研究論評》(2018),以及主辦的“中國環境政治學學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讨會(2018),是為引領與推進這一議題研究領域和學科建設所做的持續性努力。
在談到學術研究路徑的問題時,郇慶治教授用環境政治學作例。基于我們國家目前存在的生态環境問題,從大氣污染到食品安全,當代中國環境政治學的研究無疑大有可為。但是中國環境政治學,或多或少的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類似,都存在“先天的缺陷”,也就是說無論是學科話語還是研究方法、内容,都有強烈的“歐美印記”或是“歐美中心主義”色彩。甚至一些研究者在選題時會執着于歐美學者的某一部著作或是某一篇文章,而幾乎不會去考慮這些研究與中國環境政治的相關性或是中國的現實背景。除此之外,郇慶治教授在回顧過往的同時也在反思,以前自己的學術研究往往是是偏文本研究的狀态,而現在會更加自覺地去思考如何更好地運用掌握的理論指導實踐。
對于今後的研究取向有何新的設計與定位,郇慶治教授從三個方面予以了解答:
一是通過執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項目“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等系列課題,促進北大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态文明)思想理論闡釋以及生态馬克思主義學科方向在全國的教學、科研與人才培養領先地位。
二是繼續通過“中國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研究小組”這一中介,以及與羅莎·盧森堡基金會的合作,緻力于打造我國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國家隊”,并積極參與全球“綠色左翼”話語與政治構建的國際交流對話。
三是繼續通過南京“中國人文社科環境論壇”(目前已舉辦6屆)、青島“中國環境政治學論壇”等制度化平台渠道,不斷推進我國環境政治學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并服務于社會主義生态文明與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現實需要。
訪談人:張卓(北大beat3652018年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