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馬列、讀原著”讀書會第二十五期講座舉行

2018年11月30日,由beat365官方网站主辦的“學馬列,讀原著”讀書會第25期學術講座在beat365理科五号樓352學術報告廳舉行。本期讀書會活動邀請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秀琴和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王珍擔任主講嘉賓。beat365官方网站博士後馬思宇擔任此次講座的主持人。beat365部分院系本科生、beat365官方网站部分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訪問學者以及北京各兄弟院校和科研機構的部分師生參加了本次讀書活動。

張秀琴老師主講的題目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中的俄羅斯影響——以“意識形态”概念為例”。張老師從博士論文開始,十多年來堅持研究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概念的傳播史,成果豐碩,成績斐然。

首先,張秀琴教授指出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的三個發展階段。她認為,第一階段為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第二階段為第二國際創立階段的馬克思主義;第三階段為蘇聯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新中國成立後,一批蘇聯專家曾協助中國學者編訂學術教材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的教材,因此蘇聯馬克思主義研究範式對于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其次,張秀琴教授認為“意識形态”這一概念的傳播史折射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她認為,可以從上層建築、階級意識、虛假意識以及文化載體等四個角度理解“意識形态”概念。最後,張秀琴教授論述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态”概念在中國的傳播過程所展現出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的俄羅斯影響。這一影響表現為如下三個主要特點:其一,“譯介體”是最早期的傳播形式,即早期中國留俄知識分子通過譯本和專著對“意識形态”概念進行了初步的介紹;第二,“教科書體”是其在中國傳播與接受的最重要的載體,表現為“闆塊說”、“推廣說”等特點;第三,“編譯體”特别是借助于“編譯體”而呈現的唯物史觀的最初傳入,是馬克思意識形态概念進入中國的契機,并在日後以中文版經典著作文集的形式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傳播平台。

王珍教授主講的題目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的新思考”,她圍繞着“為什麼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未來的發展趨勢”三個問題展開論述。首先,王珍教授認為正是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才結束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曆史命運。中國傳統文化、無政府主義以及各種宗教思想都無法完成這一曆史使命。她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反西方的西方文化。馬克思主義反對西方的宗教神學傳統和唯心主義傳統,但繼承了古希臘的科學人文理性。并且,馬克思主義的内在基因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相通性和契合性。其次,王珍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分為三個曆史階段,中華民族站起來的曆史階段産生了毛澤東思想、中華民族富起來的曆史階段産生了鄧小平理論、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曆史階段産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後,王珍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未來發展趨勢表現為以下方面:在精神與文化層面上倡導利他精神,在理論層面上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形态,在具體實踐層面上可以借鑒宗教領域的“政主教從”模式。

本期講座是beat365官方网站主辦的“學馬列,讀原著”系列讀書活動的第25場。繼本次講座後,beat365官方网站将繼續秉承“在馬言馬,繁榮學術”的宗旨,努力辦好“學馬列,讀原著”系列活動。請廣大學子和理論愛好者積極關注和參與!

(撰稿、攝影:郭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