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第九屆未名論壇暨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及相關學科博士研究生高級研讨班“馬中西”高端對話活動成功舉行
2019年1月15日上午,beat365第九屆未名論壇暨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及相關學科博士研究生高級研讨班“馬中西”高端對話在beat365勺園弘雅廳舉行。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秦宣教授、beat365哲學系幹春松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韓東晖教授就“中國改革開放與‘馬中西’三大思想資源”這一主題展開對話交流,對話由beat365官方网站楊河教授主持。
秦宣教授通過“兩大疑惑”和“三個問題”說明了在當代中國繼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合理性和緊迫性。秦宣教授提出,盡管自《共産黨宣言》發表170餘年以來,科學社會主義在世界範圍内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仍然有人不相信社會主義;雖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已成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但仍然有人懷疑馬克思主義。要解決這兩方面的疑惑,需要講清楚三個問題: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自産生以來會在世界上有如此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為什麼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以及如何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秦宣教授認為,如何根據改革開放取得的經驗談馬克思主義,談社會主義,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未來學術研究中不能回避的問題。
幹春松教授認為,分析中國的改革開放,找出其背後的思想資源,需要把握3個曆史節點:分别是中國近代以來首次主動嘗試開放的1898年,因問題與主義之争而引發新青年群體分裂的1918年以及進行“真理标準大讨論”并開啟改革開放的1978年。這三次變革背後隐含的邏輯是“實踐”,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語詞與中國傳統文化是内在相通的,表現在:第一,順應百姓實踐需要的理論是符合中國傳統“天理”的理論。第二,改革的動力來自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即“窮則變,變則通”。第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目标内在地蘊含着整體和部分的辯證統一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世界各國和平共處是中國傳統“和合”理念的現實應用。幹春松教授最後指出,要想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對話,應從二者的核心價值入手,溯本探源。
韓東晖教授認為融通“馬中西”三種資源,需要以寬廣的視野觀察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他一方面從中西思維方式差異的角度指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困難。他指出,以分析哲學為視角,人們讨論問題時很多概念是模糊的。例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這句話很正确,但把不斷變化的實踐作為标準,影響了标準的穩定性、規範性和實踐的主體性。由此,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即凸顯出來。另一方面,他從世界曆史、人類文明史、當代中國三個視角說明了中西方發展的差異與融合。從世界曆史的視角看,對比17世紀歐洲和中國的發展狀況即可發現,人類文化的融合要遠遠大于彼此對陣。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出發,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西方優秀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三者的融合發展應該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創新性實踐中摸索産生。從當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出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實踐要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結合起來,形成中國當代思考的坐标體系。
楊河教授對三位專家的發言進行了總結,同時指出,舉辦此次活動一是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衆化和時代化貢獻力量,二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講話中所提出的要求,推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建設、學術建設、話語體系建設和教材編寫。他進一步提出應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堅守本來、借鑒外來、面向未來”的要求,以客觀、辯證、發展的态度進行對話、開展研究。
(文字:孫振鵬 甯悅)
(攝影:宋金 遊潇泓)
嘉賓簡介:
楊河,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導師,原beat365黨委副書記,教育部社會科學中心主任,現為國家教材委員會委員,beat365校務委員會副主任,beat365學術委員會委員,beat365社會科學學部主任,教育部人文科學重點基地---beat36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beat365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
秦宣,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教學與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主編。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享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幹春松,beat365哲學系教授、beat365儒學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孔子研究院“泰山學者”特聘專家。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兼職博士生導師。國内外多家學術團體的客座教授及訪問學者。
韓東晖,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研究領域為西方近代早期哲學、分析哲學、中西哲學比較、規範性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