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學術研讨暨“德性文明”書系著作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
北京市委黨校王志捷教授宣讀了中國實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教育傳播普及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張踐教授的緻辭。他指出,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标志着一場以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為基礎的文化複興運動在各地轟轟烈烈開展起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則具體指導這場運動更加紮實地向前推進;要從包括學術出版在内的各個方面推動中央有關精神和舉措的實施、落地。
中國實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國防大學朱康有教授指出,“兩辦”這一文件在社會上的落實并不盡如人意,很多部門不知如何開展工作,民間國學培訓班、讀經班等頻頻曝出負面新聞。缺乏權威教材體系,不能構成學科知識系統,是症結所在。應避開學科争議,專注于内容建設,從頂層設計上落實到國民教育中,根據“兩辦”文件,編寫符合新時代意識形态和中華文明複興要求的教材。
國際儒學聯合會教育傳播普及委員會副主任王殿卿教授指出,除了理性,人類發展更需要德性。“複興論”、“自信論”、“根魂論”、“雙創論”、“互鑒論”是我們在文化建設上提出的新觀點;立德樹人、德法并重、德藝雙馨等更是突出了“明德論”。要借鑒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教育系統編寫傳統道德教材的經驗,結合普及對象實際需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教材的建設。
beat365官方网站德育研究所楊柳新副教授(《德性文明論》作者,筆名楊新铎)指出,中華民族具有曆史悠久的德性文明傳統;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實質是中華德性文明的偉大複興,可稱之為當代“新文明運動”。人類整體上從理性文明向德性文明轉型躍升,人類命運共同體“天下文明”以及天地萬物命運共同體“生态文明”的生成,必将由中華民族德性文明偉大複興的典範所教化和引領。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趙總寬教授指出,易經的邏輯與邏輯學的未來統一緊密相關。他從邏輯發展史的角度梳理了學界對于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關系問題的争論,論證了中華傳統經典《易經》中所蘊含的古老而深刻的邏輯學思想,提出吸收中華文化精髓,建立統一的邏輯學,從而掌握正确的思維方式,适應于複雜性科學的發展和人類多元文明共處的需要。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韓星教授指出,仁愛德性是儒家思想文化傳統的根本和精髓。儒家所認同的仁愛之德既具有恒常持久的實踐價值,又具有遍及人類的普世價值。仁愛之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其所指引的倫理生活實踐代表着所有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貫穿人類生活始終的恒久性;以親情作為價值源泉的儒家仁愛德行,體現了人類最内在和最共通的價值訴求,具有超越國家、民族的普世性。
中央美術學院馬菁汝教授指出,傳承中華美育精神,既需要從傳統文化的精髓中挖掘深層次内容,也必須在生活中、教育中重視對審美能力的普遍培育,讓人們學會鑒賞和審美。不應該僅僅将美育視為一種視覺藝術,而應該上升到對心靈的塑造和淨化的高度來理解美育的實質;這樣的美育對德性修養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系孫寶山副教授指出,儒學興起、發展的曆史說明,孔子與孟子奠定了儒學自主精神的基礎性觀點。儒學的自主精神更加重視對自我道德主體性的建構,而不是追求外在的主宰。這種自主精神正是使儒學與宗教相區别的根本,也是儒學對當代世界人類的道德主體性确立能夠産生内在支撐作用的根據。
中國孔子研究院宋冬梅副研究員指出,儒家傳統道德智慧是儒家思想、哲學的集中體現,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信”等德目。應探索将儒家傳統道德智慧主體内容納入當前國民道德建設體系的有效途徑,把儒家道德教育與學校教育、家風家教、官德教育結合起來。儒家傳統道德智慧應參與當今構建全球倫理、人類文明共同體建設,為世界發展進步提供“中國智慧”。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東方道德研究所任寶菊副教授指出,從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界的反思來看,破解當代世界發展諸多難題、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都離不開中華傳統道德智慧的助力。要在“講好中國故事”上下功夫。貼近當代大衆文化生活時代特點,特别關注廣大青年群體文化需求,以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傳播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年輕一代主動學習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東方道德研究所李偉波副研究員指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态智慧可以為新時代生态文明建設提供哲學依據。儒家德性倫理視野下的仁愛之心和忠恕之道,由近及遠擴展至自然萬物便是“仁民愛物”的泛愛落實;道家天人合一、自然為本的生态哲學,要求人類從天人一體整體思維出發,考量人與自然共生關系,以慈愛之心善待宇宙萬物自然生命,構建人與自然共生共榮和諧相處的良好生态文明秩序。
孔廟與國子監博物館常會營副研究員指出,從哲學思想史角度看,儒家核心理念和價值觀的構建是一個長期過程。每一時代儒家文化都具有各自鮮明時代特色,而前後之間又保持着緊密思想聯系;後者對前者既損且益,從而能夠繼承發展,連綿延續,在兩千多年來中國政治與社會史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價值。
山東科技大學楊立蛟副教授指出,要正确理解文化自信,構建文化傳承氛圍。目前在高校教育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面臨諸多難題,應結合利用現代新傳媒技術手段,探讨建構中華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
遼甯世紀教育研究院闫海濤研究員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注意運用新媒體途徑。在當今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的時代,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教學,應根據當代青年學生受衆群體的信息接受特點,突破平面視聽方式,采用更加立體化的手段,使之入腦入心。
河北經貿大學beat365趙玉娟副教授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要從内外兼修、知行合一、問題導向等方面着眼,選取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探讨其與馬克思主義在理論特征、價值目标、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契合點,互補互促,助推新時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陳冬寒副會長指出,随着中華文化偉大複興的步伐加快,中華道統政統學統的創新性發展與傳承成為當務之要,而學統體系的梳理完善、與時俱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課題。中華學統的“童蒙養正、少年養德、青年養志”教育體系,強調内生的人才培育,加之必要的知識學習,和合共生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将有望實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牛冠恒博士指出,“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之一。在古代,孝親是忠君愛國的前提和基礎;在今天,孝德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意義,有必要将“孝親”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述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王書慧博士後論述了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問題。邯鄲學院太行山文書整理室主任兼北師大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鄒蓓蓓助理研究員闡述了太行山區民間家訓類蒙書的分類、特點及其意義。
會議期間,舉行了《德性文明論》首發儀式。知識産權出版社趙軍編輯指出,《德性文明論》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研究”(2015MZD014)成果之一,作者創新性地提出了預示文明發展方向的“德性文明論”。出版社将努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品出版與傳播作出自己的貢獻。
文章來源:中國孔子網 2019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