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舉辦“當代中國生态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的未來”國際圓桌論壇

5月14日上午,由beat365官方网站、德國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北京代表處主辦的“當代中國生态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的未來”國際圓桌論壇在英傑交流中心星光廳舉行。美國麻省州立大學大衛·科茲教授、法國巴黎第十大學雅克·比岱教授、德國柏林應用科技大學克勞斯·托馬斯貝爾格教授、複旦大學陳學明教授、beat365郇慶治教授和宇文利教授先後作專題發言。來自beat365、山東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北京交通大學、天津師範大學等國内高校以及《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科網、《南海學刊》等單位的專家學者、研究生50餘人參加。會議由beat365副院長王在全教授主持。

論壇現場

beat365副院長宇文利教授緻歡迎辭,他對各位學者的莅臨表示歡迎和感謝,并轉達了學校黨委常務副書記、beat365院長于鴻君教授的問候。

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專題讨論中,陳學明認為,中國的生态文明建設将會産生一種新的人類文明形态——生态文明,這源自于中國最高領導層對于生态文明建設的高度關注,并且已經形成了成熟、前沿的生态文明建設思想——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他指出,實現人與自然高度和諧是中國生态文明建設所努力的方向;中國的生态文明建設将會走出個人原子主義,最終把社會建立在集體本位的基礎之上;中國的生态文明建設所要實現的不僅包括人與自然、更包括人與人關系的和諧;随着生态文明建設的推進,社會生産的目的将轉向以滿足人的真實需求為目的;中國的生态文明建設将會産生一種新的存在方式——它将更加綠色、簡約适度,更加符合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标。郇慶治則從轉型政治的視角,對于社會生态文明理論進行了分析和解讀。他指出,黨的十九大對于社會主義生态文明觀的強調,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意味着或者指向一種新的“社會主義生态文明”。他認為,與包括歐美國家在内的“綠色左翼”政黨與政治不同的是,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是在一個社會主義制度框架與文化觀念體系基本得以确立的宏觀背景與語境下進行的。其中,中國共産黨的政治意識形态綠化和政治領導作用發揮是至關重要的,中國共産黨是無可置疑的領導核心。因而對于當今中國來說,生态文明及其建設必須既做到生态上進步,又符合社會主義政治取向。

在“生态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古典社會主義未來社會設想”專題讨論中,雅克·比岱着重讨論了始于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激進左翼政治對于生态環境議題的逐漸闡發或吸納的過程,強調對馬克思理論中的核心術語(比如曆史唯物主義)和基礎文本(比如《資本論》)的深入闡釋表明,他是現代政治生态學毫無争議的創立者,同時他也承認,從生态與組織、生态與世界體系、生态與世界國家等當代議題來看,我們需要超出馬克思時代更多着眼于經濟技術和階級結構所做的理論分析,以便更好地應對人類社會現時代所面臨的綠色挑戰。大衛·科茲則重點概述與分析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的古典設想以及時代價值,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所概括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産力與生産關系之間的矛盾、企業内部生産的計劃性和社會生産的無政府性之間的矛盾、無産階級與資産階級之間的矛盾、國家消亡趨勢等觀點,對于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現狀和社會主義的綠色變革依然具有一定的規約與啟發價值,比如生産資料的共同所有體制、經濟的社會計劃性、以人類發展需要而不是商品利潤為本等,同時也應高度關注那些明顯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議題(比如全球氣候變化應對、國家的非政治功能等)。

在“社會主義的綠色轉型:前景與挑戰”專題讨論中,克勞斯·托馬斯貝爾格從歐美與當代中國所面臨的不同轉型背景與語境入手展開讨論,他認為歐美社會的一般性環境條件決定了其執政黨和政府即便有善良的綠色變革政治意願,也難以真正推動人類社會面臨的包括生态環境問題在内的一系列難題解決,比如全球氣候變化應對,因為社會的真正權力在于跨國資本或私人企業而不是國家或政府,而跨國資本或私人企業絕不會認真考慮社會公共利益和關切,相比之下,當代中國及其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政府有着強大的整體駕馭能力與執行力,因而更有可能實現所做出的政治承諾比如生态文明建設。他強調,社會主義一般制度條件下的生态文明建設也面臨着諸多需要深入讨論與認真應對的問題,比如克服經濟增長與生态可持續性間的矛盾、探索對于市場及其競争的替代性機制、促進與實現本質上是綜合性的社會主義變革、構建一種全新的社會主體與文化等。宇文利作總結發言,他強調,當代中國的生态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一種既紅又綠的新型社會主義生态運動或生态主義社會運動,必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發展産生深遠影響,同樣重要的是,這一進程還隻是剛剛開始,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理想社會的設想闡述,也需要更積極地學習世界各國在推進可持續發展和生态環境治理方面的有益經驗。

合影留念

13日下午,克勞斯·托馬斯貝爾格就“波蘭尼的《大轉型》與人類21世紀”作專題演講。郇慶治、beat365劉軍教授參加講座并作學術點評。托馬斯貝爾格認為,波蘭尼的研究成果之所以近年來受到國際學界的廣泛關注,在于2010年後危機時代的歐美社會與文明正面臨着與波蘭尼所讨論的世界一次大戰前後頗為相似的狀況,即基于(新)自由主義“烏托邦”理想的工業現代文明“轟然坍塌”,而如何實現這一社會與文明的重建或“大轉型”成為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無論如何,(新)自由主義者所極力宣揚的“自我規制的市場(經濟)”從來就是一個神話甚或騙局。郇慶治指出,關于波蘭尼著述及其研究的深入讨論,有助于我們理解新世紀以來歐美學界變得頗為流行的綠色左翼轉型話語,尤其是社會生态轉型話語,并将我國的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理論與實踐置于這樣一種“紅綠”國際背景與語境之下,同時也必須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與制度框架下的“綠色轉型”,不僅要緻力于解決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所出現的生态環境問題,同時還要趨向對“現代性”和“資本主義”的生态否定與超越的新社會和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