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院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會順利進行
2019年5月26日上午,我院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會在學院301會議室舉行。答辯委員會主席由北京科技大學左鵬教授擔任,答辯委員由首都師範大學黃延敏教授及我院的李毅紅、楊柳新、秦維紅、宇文利四位教授擔任。博士生謝文雄、呂其慶、陳晨、邱華宇、司明宇五名博士參與答辯并順利通過。我院部分在讀博士生、碩士生旁聽了此次答辯會。
謝文雄博士的學位論文題目是《蘇區時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中央蘇區和鄂豫皖蘇區的考察》,在答辯過程中,謝文雄博士對論文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進行了闡述,指出論文的創新點一是提出蘇區時期中國共産黨對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曆史的必然;二是探究蘇區時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時,更加注重“群流并進”;三是揭示了鄂豫皖蘇區在農民幹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獨創性;四是以農民作為受教育者的視角,探讨中國共産黨思想政治教育對于農民身份認同、意識的轉變方面的影響,進而論述中國共産黨在實現其“人的全面而自由的解放”這一終極目标上做出的探索。針對謝文雄博士的論文陳述,答辯委員會分别就其論文進行了點評并提出問題,其中包括蘇區的工人思想政治工作與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别、蘇區時期農民教育與現當代農民教育最大的不同,等等。謝文雄博士對答辯委員會的問題進行了較好的回答。
呂其慶博士的學位論文題目為《延安時期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論文在緒論中,從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系統闡述了理想信念的重要研究意義。第一章從從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三個維度對理想信念的概念進行界定,并系統總結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模式。第二章論述了延安時期理想信念的時代背景,解答延安是一個什麼樣的曆史時期,為什麼在這樣一個曆史時期可以進行成功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三章論述了延安在做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成功經驗和規律。最後一章指出中國共産黨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和成就。針對呂其慶博士的陳述,答辯委員們先後對論文進行了點評并提問,問題涉及對論文核心概念的辨析、研究的現實意義等問題。呂其慶博士針對答辯會員會的提問進行了詳細的回答。
陳晨博士的學位論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變遷研究》選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變遷作為研究對象,陳晨博士指出該論文的創新之處在于研究對象上強調獨立性、研究内容上強調整體性、研究方法強調科學性。論文采用了“總—分—總”結構:第一章為總論部分,論述了論文的理論基礎,理論基礎借鑒了社會有機體的理論;第二章到第五章為分論部分,該部分借鑒了美國研究學者關于課程運行分析的邏輯框架,系統梳理了理想課程、正式課程和經驗課程三個層面曆史變遷的動因、内容和過程。針對陳晨博士的論文陳述,答辯委員會分别就其論文進行了點評并提出問題,如研究視角、研究理論基礎、研究的邏輯構建等問題。陳晨博士針對答辯會員會的提問一一進行了詳細的回答。
司明宇博士的學位論文《社會心态及其培育研究》,在答辯過程中,司明宇博士重點論述了論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對社會心态的内涵、特性、形式、結構,社會心态的實踐生成和曆史樣式、系統培育等問題進行了闡述。針對司明宇博士的陳述,答辯委員們先後對論文進行了點評并提問,問題涉及社會心态的表現形式、論文分析的維度等問題。司明宇博士針對答辯會員會的提問進行了詳細的回答。
邱華宇博士的學位論文題目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态主導性建構的教育傳播研究》,邱華宇博士給答辯委員會成員系統論述了論文研究成果。論文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教育傳播領域中通過建構“邊界意識”“同心圓共識”“情感認同”形成大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通過目标上建構“好社會願景”形成大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期待,通過生活上融入“日常生活”形成大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意識形态主導性得以逐步建構。論文陳述結束後,答辯委員首先均對邱華宇博士的論文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也針對論文提出了建議和問題。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态的主導性中誰來主導誰的問題,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關系等問題。邱華宇博士針對答辯委員會的問題一一作了回應。
經答辯委員會對答辯結果進行匿名投票表決,答辯主席左鵬教授宣讀答辯決議,謝文雄、呂其慶、陳晨、邱華宇、司明宇五名學生獲得全票通過并建議授予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