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問題和基本理論”學術研讨會在beat365順利召開

  2019年7月26日下午,由beat365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beat365官方网站共同主辦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問題和基本理論”學術研讨會在beat365陳守仁國際研究中心舉行,這是教育部重大專項課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問題和基本理論”召開的第四次研讨會和工作部署會。課題組首席專家于鴻君教授,beat365黨委書記孫蚌珠教授出席研讨會。beat365副院長宋朝龍副教授、beat365博士後董彪擔任本次研讨會主持人。課題組主要成員、青年學者、博士等20餘人參與本次學術研讨會。

  

  上半場由課題組主要成員彙報課題研究進展,青年學者和博士進行自由發言,beat365博士後董彪主持。

  

  beat365孫來斌教授圍繞“如何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同時并存的情況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出的意義”為主題,分析了一球兩制的曆史發展線索、理論困境,指出了推進構建一球兩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智慧、路徑方案以及思想原則。他指出我們強調合作,但不懼怕鬥争,我們要在鬥争當中實現合作,我們尊重制度差異,但不忘人類大同目标;我們在存異中求同,在交往中求大同,開展合作共赢的交往實踐,解決人類當下的共同問題。

  

  beat365副院長宋朝龍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方面延伸,是不同于斯大林模式、蘇聯模式,更不同于美國模式。中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既發揮了資本的生産性作用,又規避了金融資本的投機性、剝奪性、寄生性,這是我們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制度基礎。離開了資本的邏輯,離開了資本對生産的推動作用,那麼就會把推動社會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産過渡階段被忽略掉,而改革開放矯正了這樣的問題。

  

  林海虹老師認為,當前國際體系存在的一種變化,從學理上概括為等級體系的自否定和向平行體系的轉化。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權力和權威的合法性基礎,主要是指法律的基礎,即法律權威。但是在國際社會裡,更多的情況下是一種契約式的權威,因為缺乏法律依據,所以需要不停地尋找合法性的資源,甚至會尋求軍事力量,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就是對于現行體系下建立新的模式和新的發展方式的一種探索。

  

  趙浚竹老師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研究要結合當前國際領域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軍事等方面的治理體系的現狀與問題,深入進行對策研究。在當前霸淩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擡頭的國際背景下,世界範圍呼籲重拾布雷頓森林體系、WTO提出的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反對美元霸權和貿易保護主義。此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需要從多學科多角度深入研究,特别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相關内容為指導(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與哲學手稿》中,對“共同體”就提出了較為充分的論述),全面深刻研究未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本質内涵、實現途徑以及可能遇到的一系列挑戰。

  

  武海寶老師認為,要從世界經濟中心轉移的視角來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基點。他指出曾經美國既是産業中心,又是金融中心,但是現在發展為單純的金融中心,而把産業中心的地位讓出來了,中國發展為世界産業資本積累的中心。按照馬克思的理論,金融行業并不創造價值,而美國要通過金融方式把從産業資本創造的财富中拿過來,因此造成中國和美國的對立。所以在時代背景和新的國際關系下,産業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對立對于分析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比較好的一個出發點。

  

  李揚老師認為,中國要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要在經濟上整合全球經濟,形成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經濟體系。但是目前的狀況是美國提供美元,中國提供全世界最大的生産基地和産品市場,西亞各國以及俄羅斯主要負責提供能源。這種情況下的問題是美國的貨币政策主要是服務于國内經濟,但給全球經濟帶來極大的不确定性。上海合作組織、“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都是這種整合的體現。

  

  劉舒楊老師圍繞“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破解全球治理中的合作難題”這一主題作了發言。她認為全球治理是當今世界的首要任務,國與國之間存在合作難題。在全球治理的失敗背後存在一種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提供解決問題的基礎。

  

  吳文老師以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社會主義為主題進行發言,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有階段性的共同體,但隻是在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時候才會出現。人類命運共同體隻能是社會主義,不能是資本主義性質的。

  

  董彪老師認為,中國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要處理的是我們應當應以一種什麼樣的國家形态面對世界的問題。從古至今,中國的國家形态經曆了封建社會的“朝貢國家”、近代以來的“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三十年的“階級國家”三種形态。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正在揚棄以往國家形态,積極構建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文明國家。在制度層面,吸取民族國家和階級國家的經驗;在經濟方面,積極融入全球化,既利用資本,又駕馭資本;在文化層面,注重中國傳統文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内在解釋力。

  

  

  

  博士生張習康、博士生毛菲、博士生馮宸分别以“為什麼在當今時代中國提出命運共同體的思想?”“金融資本的悖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後發國家構建有效的政治秩序”為主題發表了對于學習和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思考。

  下半場由學院黨委書記孫蚌珠教授做工作部署安排,首席專家于鴻君教授對研究工作進行總體部署并做總結,宋朝龍副院長主持。

  

  孫蚌珠教授首先肯定了大家的研究内容,同時指出要把大家的研究内容整合起來,緊緊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展開。并指出接下來課題組有兩個方面的工作要開展:第一,要明确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内涵,梳理發展過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背景,方法,在經濟、政治、文化等等方面進行研究,最後要提煉出内在的邏輯;第二,研究綜述。學術界目前已有的研究狀況和進展程度,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國際關系、外交等等不同方面去思考。另外,孫蚌珠教授在研究的具體問題上,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意蘊、理論淵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借鑒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研究意見。

  

  首席專家于鴻君教授對研究工作進行總體部署并做指導總結。他肯定了老師們對課題工作的初步研究,同時指出研究工作已經嚴重滞後,必須加快進度,搶補時間。他認為,課題組的青年學者都從不同角度提出很好的觀點,這對完善和豐富課題内容有好處,但接下來要繼續深化研究。于鴻君教授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課題的研究工作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第一,對于課題研究的理解。于鴻君教授指出,不同學科領域對于研究的要義有不同的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的研究屬于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研究工作必須是問題導向,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第二,對于課題研究的組織工作。他分别從工作主體及其任務、課題研究的工作内容、課題研究的工作步驟三個方面提出建議。第三,對于課題研究的8個方面的關鍵問題進行了梳理。他首先指出破題是最重要的,同時對課題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核心詞進行了分析。此外,于鴻君教授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本質規定、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影響因素、全球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等相關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最後,于鴻君教授對課題研究的進度及其每一個階段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必須把文獻研究綜述與撰寫論文結合起來大力推進, 到9月初,在完成文獻研究與綜述的基礎上,加大論文研究撰寫和發表的力度,出一批高質量的階段性成果。

  

  最後,副院長宋朝龍老師表示要抓緊落實工作安排,明晰研究任務和分工,争取在建國70周年之際初步完成一批研究成果。

  

  圖片 宋佩航 

  文字 孫巾雅

  審閱 董彪 宋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