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舉辦“社會主義生态文明與環境政治”學術研讨會
2019年10月26—27日,由beat365官方网站、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和德國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社會主義生态文明與環境政治”學術研讨會暨中國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研究小組(CRGSE)第五屆學術年會在山東青島舉行。
會議現場
開幕式由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劉昌明教授主持。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蓋玉強教授緻歡迎辭,介紹了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的概況并對研讨會圓滿舉行表達良好祝願。beat365官方网站郇慶治教授解釋了中國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研究小組的目标、宗旨和活動設置,并對本次學術研讨會的主題設定和讨論方式進行說明。
來自beat365、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生态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央财經大學、福建師範大學、海南師範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山西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東華理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蘭州理工大學、濟南大學、青島大學、中共湖北省委黨校、中共青海省委黨校和《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環境出版社等高校研究機構和新聞出版單位的代表50餘人出席了研讨會,圍繞“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學”“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的制度架構”“中國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的地方實踐”“生态文明的國際比較與國際傳播”四個議題進行了主題發言,并展開了熱烈讨論。
在“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學”議題之下,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張雲飛教授分析了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生态文明理念嬗變的軌迹、思想成果和主要經驗。南京工業大學beat365黃愛寶教授分析了從黨的領導到執政黨追究政府生态責任的邏輯價值、實踐困頓,并針對加強執政黨追究政府生态責任職能的原則和路徑提出建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beat365徐海紅教授從曆史唯物主義出發,探讨了需要、勞動和生産力的生态化及其相互關系,論述了綠色發展的動力源泉、基礎和指向。福建師範大學beat365蔡華傑教授以“汽車社會”為例,論證了面對生态議題所呈現出的回避和有意忽視與之相關的政治價值立場和意識形态性的“去政治化”特征,并提出“再政治化”的重新闡釋的必要性。蘭州理工大學beat365劉海霞副教授從國外研究、國内研究和簡要述評三個方面對馬克思主義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進行了述評,并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生态文明思想的當代價值和現實啟示。中南财經政法大學哲學院郭劍仁副教授認為社會主義生态文明應當采取先分析再綜合的研究方法,圍繞如何實現社會與自然協調發展、人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總問題及其相關的基本理論問題,探讨了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的本質特征和環境政治意蘊。
在“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的制度框架”議題之下,中共中央黨校生态文明建設教研室主任李宏偉教授分析了生态文明體制建設的必要性、主要問題和成果,并從觀念、标準、途徑和措施等四個維度探讨了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體系建設。東南大學beat365葉海濤教授介紹了荒野自然對于人類生存發展的價值意義,以保護荒野自然為目的的國家公園的曆史與現狀,以及我國以國家公園為主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确立。中共青海省委黨校馬洪波教授認為生态文明建設是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問題,應當把生态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以生态文明理念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以人與自然關系重塑推動中國社會變革。生态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鞠昌華副研究員從河長制的基本假設和邏輯出發,分析了河長制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存在的六大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優化發展的六大措施。北京郵電大學beat365李全喜副教授從社會主義與生态文明内在契合、中國共産黨統攬全局、人民群衆積極主動參與、通力合作與有效協商的政黨制度、厚重豐富的生态政治思想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六大方面論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的政治優勢。福建師範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鄭麗瑩博士分析了汽車社會與城市空間之間具有的三重矛盾,汽車社會的城市空間所具有的遠郊化、單一化、階層化的特點,并得出結論城市生态環境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汽車社會的城市空間優化與重塑。
在“中國社會主義生态的地方實踐”議題之下,郇慶治認為雲南省生态文明建設是踐行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戰略部署和典型案例,呈現出一個思想引領、黨政主推和制度創新驅動的立體性整體性過程。南京林業大學beat365曹順仙教授以江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為基礎,分析了生态文明視阈下農村集體經濟綠色轉型的時代性、曆史邏輯和目标重構。海南師範大學beat365楊英姿教授認為發展“美麗經濟”是現實問題倒逼理論反思和實踐應對下的政治選擇,并以海南為典型案例論證發展“美麗經濟”應當因地制宜,以農民為主體,發展現代生态農旅的主要觀點。中央财經大學财經研究院李強副教授認為經濟話語和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的話語體系應當結合,而兩者的結合點則在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并分析了“兩山論”的曆史淵源和兩者集合的實現路徑。湖北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教研部魯長安副教授通過案例和數據分析了湖北省系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态環境風險防範體系的緊迫性、可行性,并提出了對策性建議。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王繼創副教授認為必須要在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的話語體系之下分析生态文明建設的“西北模式”,回顧了西北生态脆弱地區生态文明建設的三個曆史階段,分析了其中蘊含的三重價值邏輯,體現出的四個維度的話語特征。成都理工大學beat365羅浩軒副教授分析了跨區域生态文明建設府際合作治理機制的現狀與困境,國家權力縱向嵌入的機制、程度和方式,并做出了嵌入的路徑設計。
在“生态文明思想的國際比較和國際傳播”議題下,東華理工大學beat365華啟和教授從話語體系日益豐富、話語表達日漸通識、話語内容占據道義制高點三個維度論證了習近平生态文明建設話語體系國際傳播何以可能,而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李昕蕾副教授就國際傳播機制與實踐路徑優化進行了闡釋。中國海洋大學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孫凱教授就人類世概念界定及其與生态文明和全球治理的關系分别展開了論述。濟南大學政法學院李慧明副教授則具體讨論了生态文明與全球治理問題。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毛維準副教授以國際環境責任為案例分析了“後責任時代”的責任承擔議題、特征和挑戰。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張鑫博士基于九國選舉數據的比較分析,分析了歐洲國家議會選舉制度對綠黨議會席次的影響。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申森助理研究員認為生态文明建設為中國共産黨深入探索共産黨的執政規律提供了全新的機遇與平台,深化了黨執政地位、執政理念和執政策略的深化認知。
在自由讨論環節,與會學者針對生态責任問責、河長制、新集體經濟、生态文明話語體系建構和傳播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讨論。在閉幕式上,郇慶治和張雲飛作了總結發言,概括了此次研讨會的特點和主要成果,并對明年的年會安排進行簡要介紹。27日上午,研究小組與會相關人員就《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理論與實踐》一書的撰寫工作做了進一步的部署安排。
“中國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研究小組”由beat365和德國羅莎•盧森堡基金會會聯合組建于2015年,迄今已經舉行了成立會議和五屆學術年會、三次博士生論壇和多次專題性學術會議與實地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