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主講北大2019年秋季“形勢與政策”第三場報告會

       11月23日上午,beat3652019年秋季“形勢與政策”第三場報告會在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報告主題為“大變局大變革與戰略選擇”,主講人是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北大1800餘名師生共同聆聽報告。beat365官方网站黨委書記孫蚌珠教授、江長仁教授、林緒武教授、宋國興副教授等參加了報告會。報告會由beat365官方网站程美東教授主持。

王昌林研究員作報告

在本場報告中,王昌林圍繞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發展環境、基本戰略選擇、若幹重大戰略任務三大部分展開,闡述了對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考。

關于目前我國經濟面臨的發展環境,王昌林指出,“中國經濟正處在重要關口。”從國際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科技革命、産業革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從國内看,明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随後,王昌林具體從九大趨勢切入,詳細闡釋了當前中國的國際國内發展環境。

“當今國際力量對比和全球經濟版圖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中國的崛起是當今世界的最大變局。”王昌林表示,随着中國的崛起,中美經濟矛盾和沖突加劇,經濟、産業、科技競争加劇,中美貿易戰持續一年多,我方在堅持原則立場不動搖、堅守底線不松口的前提下,沉着應對,精準反制,以打促談、以談止打,終于有望在近期達成“實質性第一階段協議”。王昌林說,“美國經濟并非強大到可以任性妄為,中國經濟是一片寬廣的大海。”一年多來的中美貿摩擦實踐證明,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并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中美經貿鬥争将伴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過程,“我們要丢掉幻想、敢于鬥争、擅長鬥争”。

 報告會現場

同時,國際範圍内的大趨勢還包括: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蓬勃興起;國際投資貿易規則面臨重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深刻變革;全球能源版圖發生重大變化,全球能源需求增長中心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石油供應格局從“兩極”(沙特、俄羅斯)向“三角”(美國、沙特、俄羅斯)過渡;我國周邊地緣政治環境進入高度敏感期。

“國内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深刻轉型、爬坡過坎的最關鍵階段”,王昌林認為,從國内環境上,我國發展面臨的大趨勢主要有:重化工業階段基本結束,總體上進入由工業化中期向後期邁進的階段;城鎮化進入60-65%區間,處于65%拐點前的階段,發展分化加劇;人口快速老齡化;儲蓄率下降趨勢不可逆轉,投資、消費增長中樞下移,全要素增長率增速趨緩。

“變革充滿機遇也帶來挑戰”,王昌林說,我國發展仍處在戰略機遇期,同時風險和壓力也空前加大。我們既要利用總體上仍處于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帶來的曆史性機遇和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需求結構升級、加快綠色發展的新機遇,又要提高警惕,經受住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國内各種限制性因素所帶來的風險和考驗,化危為機,奮力推動中國經濟的巨輪在風雨中破浪前行。

在報告第二部分關于我國基本戰略選擇的論述中,王昌林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思路和戰略目标。他認為,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應當是,在緊緊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前提下,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重塑經濟新格局新優勢,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委主線,推動經濟結構再平衡,努力實現到2035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國家,實現建設質量中國、法治中國、美麗中國、幸福中國的總目标。

學生現場提問

在報告的第三部分中,王昌林從八個方面論述了今後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任務。“原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追趕,現在不讓你搭這個梯子。”王昌林指出,要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打好基礎研究持久戰,增強國内創新活力。同時,要實施深度工業化戰略,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構建現代化城鄉區域發展格局;努力建設強大國内市場,鞏固提升規模經濟優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建設和諧幸福社會;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改革再出發再深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王昌林還提出,當前很多“一帶一路”重大項目正在積極開展,并且已經取得了諸多豐碩成果。為進一步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我們要實施更加積極的高水平開放戰略,為開啟新征程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打好中美經貿鬥争“阻擊戰”。

程美東教授主持報告會

程美東作總結發言。他指出,王昌林院長的報告内容豐富、實例充分、分析精到,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與實踐指導性,引發聽衆強烈思考。他認為,此次報告對于同學們關心的如“一帶一路”進展情況、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成效和問題、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等問題作出了全面解答,有助于同學們深刻理解和把握這些問題的本質。希望同學們認真總結吸收報告學習成果,将報告内容轉化為實踐,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自信,以行動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自左往右:章天彧、林緒武、孫蚌珠、王昌林、江長仁、程美東、宋國興

(文/新聞網學生記者 何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