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第四屆“社會主義生态文明與社會生态轉型博士生論壇”順利舉行

      2020年6月25~27日,由beat365官方网站、beat365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和德國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四屆“社會主義生态文明與社會生态轉型博士生論壇”(線上會議)順利舉行。

  會議開幕式由beat365官方网站郇慶治教授主持,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揚·圖洛夫斯基博士、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劉軍教授先後緻辭。來自beat365、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河海大學、蘭州理工大學、河北科技大學、山西大學、黑龍江大學、内蒙古大學、中南财經政法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哈爾濱師範大學、雲南大學、麗水學院、湖州師範學院,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黨史和中央文獻研究院等高校與研究機構的90多位國内外代表,參加論壇專題講座并進行了深度讨論。

  在專題講座環節,來自德國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北京代表處的揚·圖洛夫斯基博士、beat365郇慶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張雲飛教授、廣西大學楊通進教授、複旦大學陳學明教授、中南财經政法大學王雨辰教授、福建師範大學蔡華傑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周宏春研究員、蘇州大學方世南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莊貴陽研究員,帶來了十場精彩紛呈的學術講座。揚·圖洛夫斯基博士在對轉型與轉型話語概念界定的基礎上,分析了轉型話語如何反映轉型以及反映何種轉型,并指出了不同類型的轉型話語都深刻内嵌于現存的認知範疇和诠釋模式的本質特點以及當前所面臨的兩個難題。郇慶治教授認為,如果說歐美“綠色左翼”學者更多是緻力于“綠色資本主義”話語與實踐批判基礎上的“社會生态轉型”或“超越發展”努力,那麼,當今中國生态馬克思主義者則應着力于“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論闡發與實踐推動,從而融入國際綠色左翼的理論話語與政治戰略,并為社會公正與生态可持續的全球未來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張雲飛教授從生産關系、生産目的、所有制、分配方式、人在生産中的地位和作用五個層面,分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生态維度和生态正義訴求,并從“兩山論”的理論基礎、多重含義和實踐路徑三個層面闡述了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經濟維度和經濟訴求。楊通進教授闡釋了生态文明要素說和階段說兩種理解模式的内涵及其缺陷,認為應當将生态文明置于人類曆史和全球視野中來理解,在此基礎上,他分析了生态文明的正義維度的理論基礎、動向、中國視野和全球視野的差異及環境正義的政治維度。陳學明教授結合新冠疫情的現實背景,闡發了生态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時代議題和探讨進路,認為應該對生态問題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設的艱巨性、實現路徑和基本路徑有一個新的認識。王雨辰教授圍繞生态文明概念的劃分标準,闡述了生态文明理論的普遍與特殊、全球與地方維度的差異性、矛盾和解決方案。蔡華傑教授通過回顧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來說明解剖市民社會綠色維度的環境經濟學何以重要、從“淺綠”“深綠”“紅綠”三個維度界定環境經濟學、生态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并引入“生态政治經濟學”一詞來表示從政治經濟學視角對生态環境問題作“紅綠”性質的闡釋。周宏春研究員從内涵、标志、來源、組成、内核、本質、系統思想、目标、制度安排、體制改革等層面闡釋了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框架和核心重點,以及與之相關的關系問題。方世南教授系統闡發了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主要進展、存在問題和未來關注需要的重點。莊貴陽研究員圍繞生态文明目标導向的經濟轉型趨勢、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内涵、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的方向與路徑,闡述了生态文明建設目标導向下的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内涵及其構建路徑。

  在青年論壇環節,十六位青年學者代表圍繞“社會生态轉型話語與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理論”“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生态馬克思主義研究”“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理論體系與實踐模式研究”“十九大以來的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發展研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政治生态學研究”做了主題發言和熱烈讨論。

  在閉幕式上,德國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孫巍主任宣讀了beat365李雪姣和何娟、清華大學王夢雲、複旦大學相雅芳和中國人民大學曲一歌等五位同學為優秀論文獲獎者。最後,郇慶治教授和孫巍主任分别表達了對此次博士生論壇的感想、期許和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