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報黨刊和百年中國共産黨”學術研讨會舉行
2021年5月22日,由beat365官方网站、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基地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共黨報黨刊史(多卷本)”課題組聯合舉辦的“黨報黨刊和百年中國共産黨”學術研讨會在北京西郊賓館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beat365、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30餘家科研院所、高校及學術期刊等單位的50餘位專家、學者及博士生參會。開幕式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共黨報黨刊史(多卷本)”首席專家、beat365官方网站林緒武教授主持。
會議現場
beat365官方网站黨委書記孫蚌珠教授緻開幕辭。她對與會的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認為黨報黨刊是中國共産黨百年發展曆程的見證者,為配合黨完成不同階段的曆史任務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前夕,由beat365官方网站發起召開此次研讨會恰逢其時。她指出,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共黨史、新聞傳播、曆史學及正從事期刊工作等不同學科的資深專家、青年學者參會,有助于促進黨報黨刊的多學科研究;研讨内容涵蓋了各個曆史時期的黨報黨刊及其相關問題,既有曆史關照現實的研究,也有一些前沿問題的研究,既有相對宏大叙事的研究,也有特别具體而微的史料研究,呈現了黨報黨刊研究多層面、多方面的圖景。她希望以beat365官方网站和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基地為平台,通過“百年中共黨報黨刊史(多卷本)”課題,把好的研究力量聚合起來,切實做好黨報黨刊史、中共黨史研究。
孫蚌珠緻辭
在大會主題發言階段,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副總編輯、中國社科院大學特聘教授李紅岩研究員圍繞“黨報黨刊與黨的百年輿論宣傳變遷”作報告,他指出在慶祝黨的百年華誕之際,研讨黨報黨刊和百年中國共産黨,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認真總結百年黨史中黨報黨刊的作用和經驗,為中華民族啟航新征程提供強大的輿論支持。高度重視輿論工作是中國共産黨的優良傳統,盡管世界已經進入融媒體時代,但融媒體的發展必須借鑒曆史上黨報黨刊的好做法、好經驗才能夠更好地發展,即便是紙質媒體消失了,也隻是載體形式的變化,不會對内容的變化有更大的沖擊,所以,黨報黨刊的内質性不會變。他提出基于思想史和社會史一緻、黨報黨刊史是中共黨史重要組成部分的原則,黨報黨刊史的曆史分期應與黨史、國史分期一緻,要在黨史的框架内撰寫黨報黨刊史。他認為黨報黨刊與新聞輿論宣傳之間是載體與内容的關系,輿論宣傳是内容,黨報黨刊是載體,黨報黨刊是思想的引領者、時代精神的傳播者、光明未來的指向者。但是黨報黨刊的曆史并不就是黨的新聞輿論史,不能夠把新聞輿論史等同于黨報黨刊史,新聞輿論史隻是黨報黨刊史的一個組成部分,要區分好黨報黨刊史與新聞輿論史的關系,從新聞輿論史的角度看,黨報黨刊隻是它的資料,但是從黨報黨刊史的角度看,新聞輿論隻是它的内容,要避免把黨報黨刊史寫成單純的新聞輿論史。從黨報黨刊史演變的主體内容來看,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的結合是黨報黨刊最大的特點,而黨的百年輿論宣傳史上的思想理論戰線大讨論、大争鳴,以及每一個時期創新理論的形成主要是以黨報黨刊為媒介進行的。
李紅岩作報告
beat365中共黨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beat365程美東教授從“黨報黨刊與中國共産黨政治社會研究”的角度,指出不僅僅是黨報黨刊,任何報刊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都特别重要。他提出要重視從政治社會的視角研究中共黨史,由于黨報黨刊本身就是政治文化的體現,因而,黨報黨刊對于了解中國社會、構建和豐富中國共産黨的政治社會曆史非常重要,隻有将政治社會曆史搞清楚了,才能真正讀懂中國共産黨的曆史。黨報黨刊對于考察黨的政治社會提供了很多線索和直接的材料,但是通過黨報黨刊構建政治社會史絕對不能夠從表面上來定性,必須要看到背後的内容。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教授以“數字時代共産黨新聞業面臨的挑戰與創新”為題,指出中國共産黨的新聞業要進行與時俱進的變革,智能化和數據技術的應用帶來了新聞傳播的飛速變革,在變革的過程中,媒體融合的戰略得以确立與實踐,這是中國共産黨在數字化時代媒體創新的戰略選擇,也是黨的新聞政策在新時期的延續和發展,目标是要使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态在新的媒體格局中擁有主流的地位,發揮引領的作用,所以不隻是新技術的選擇和使用的問題,實際上是中國共産黨的全局戰略的重要部分。她認為媒體融合已經從技術融合和産業融合進入了文化融合的階段,文化融合改變了傳播的功能,把信息傳播轉變成了信息交流,因此,文化融合以認同為核心,這種認同需要重構文化交流的格局,在重構過程中,中國如何快速地站上認同革命的主戰場并占領主導地位,是當前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
陳昌鳳發言
南京大學beat365黨委書記王建華教授提出,黨報黨刊研究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組織與個人的關系問題,黨報黨刊是集體的宣傳者,也是群衆運動的組織者,因此,研究黨報黨刊既要回到組織,又要看到組織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他指出,政黨話語具有雙重性,黨報呈現政黨的外部話語更多,黨刊由于大多是内部刊物呈現内部話語更多,因而黨報和黨刊呈現的材料具有差異性,研究的時候要注意區别對待。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武志勇教授在梳理百年黨的新聞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前黨報發行量下降、融媒體建設缺乏方向和思路的現實問題,提出黨報發展定位上要繼承和發揚黨報的傳統,堅定地做黨和人民喉舌,以黨和政府的執政力作為支撐,取得人民的信任,黨報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和輿論監督作用,在引領新聞和輿論的同時,占領新的輿論陣地。
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副部長段妍教授指出黨報黨刊姓黨是根本的辦刊原則,黨性原則也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因此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黨報黨刊都要堅持黨性原則,緊跟黨的步伐傳播黨的聲音。黨性原則需要不斷通過黨性教育來實現,而黨性教育形式從運動到活動,再到主題教育的變遷,反映了時代變遷下中國共産黨對黨性教育的時代思考。
研讨會上,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孫豔玲研究員、beat365新聞與傳播學院張慧瑜研究員、中山大學beat365胡雪蓮教授、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王詠梅教授、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王天根教授、湖北大學beat365徐方平教授、廣東社會科學雜志社李振武研究員、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黨史研究》編輯部吳志軍副編審等專家學者分享了各自在黨報黨刊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研讨會還設了四個分論壇,共有28位青年學者及博士生分享了研究成果,研究了不同時期共20多種黨報黨刊的相關内容,體現了濃厚的學術研讨氛圍。
閉幕會上,林緒武發布了《中共黨報黨刊史研究報告(2020)》,從黨報黨刊的曆史與現實、黨報黨刊與馬克思主義、黨報黨刊與政權建設、黨報黨刊與抗日戰争、黨報黨刊與話語建構、黨報黨刊與抗疫鬥争、黨報黨刊報人群體及辦報思想、黨報黨刊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等八個方面,梳理并概括了2020年度發表的100餘篇黨報黨刊史相關論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相關課題立項等情況,總結了目前黨報黨刊史研究的不足,對如何深化黨報黨刊史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議。據悉,課題組将每年發布《中共黨報黨史研究報告》,為黨報黨刊史研究提供學術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