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五分鐘演講學術沙龍”第一期活動順利舉行
為了更好地迎接院慶30周年,3月13日晚,以“金融資本積累與世界秩序”為主題的“五分鐘演講學術沙龍”活動在學院順利召開。本次活動由青年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會、beat365研究生講師團、beat365研究生會學術部、beat365學生會學術部,以及學院讀書小組組委會共同舉辦。本次演講學術沙龍符合學校學院防疫工作要求,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展開。活動由王書田同學主持,并通過騰訊會議進行直播和問答,beat365副院長宋朝龍和部分在校師生受邀參加了現場活動。
活動伊始,宋朝龍老師詳細介紹了演講學術沙龍的設立初衷和淵源由來,闡明了研讨金融資本和世界秩序的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并結合近期國際局勢進行本質性分析、趨勢性解讀,為後續環節的展開做出了表率。
随後是學生發言環節,來自學院、校内外各年級和專業的同學被要求在受限時間内,圍繞研讨主題上台演講。
息家齊同學講解了《資本論》中貨币資本和現實資本的區别與聯系,他表示,收入先轉化為貨币再轉化為借貸資本的情況下,借貸資本積累來源于剩餘價值,貨币資本積累伴随現實資本而積累。崔慧敏同學介紹并評析了日本金融财閥及其“新資本主義”政策,她認為,相關政策難以觸碰金融寡頭的利益,很可能重走取悅資本家的老路。田向東分析了利潤率危機和房地産危機的關系,他指出,房産價格由壟斷建築地租除以利息率形成,房價趨于上漲加劇了利潤率危機。孫巾雅劃分了馬克思主義信用理論發展的三個時期,并将各個階段與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予以對應,進而說明二者間的辯證關系。陳冠男重點說明信息技術壟斷的特點及其對金融資本帝國的強化作用,并強調金融資本信息技術壟斷與大變局的互生關系。石先梅評析了沃勒斯坦世界體系理論的“中心——半邊緣——邊緣”框架,從不平等交換體系思考平等公正議題。李文宇講述了經濟全球化發展曆史的諸多階段,進而相對應地闡釋社會主義發展史及兩制關系問題。張習康解讀了資本主義寄生性積累的理論,指出美國的危機根源于金融資本建立的一整套寄生性積累機制。邵顯越的發言主題是“身處世界格局薄弱鍊條的烏克蘭”,從曆史視角回顧金融資本寡頭統治烏克蘭國家政權的重要節點,并結合國際時政分析烏克蘭内政外交困境的經濟根源。于昕鹭提出“金融資本主導國家權力”和“國家權力主導金融資本”兩種博弈模式,并以俄烏問題為例解讀二者博弈的展開形式。汪閣閣深入剖析烏克蘭政府被金融資本裹挾的現狀,并從大國博弈的視角預測世界體系發展前景。趙丁琪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下講解民粹主義曆史與實踐,強調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衰退和馬克思主義失語,構成了民粹主義泛濫的曆史要件。
在教師點評環節,來自beat365、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等十餘名老師,以及來自财政金融系統的實務界人士,結合本次主題闡發己見,并就學術演講的觀點和形式提出建設性意見。
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田磊老師分析了資本論的寫作邏輯,認為研究金融資本應當重視第三卷的理論價值。随後他對同學們的發言做出了專業的點評,指出了不足,并予以補充。他認為,理論是對接現實的,并建議大家從一般中注意具體,并抽象出邏輯。中央财經大學李揚老師充分肯定從金融資本把握世界格局的基點,提出要看到當今資本主義世界的主體不是國家,而是金融集團、金融帝國。她批判性地分析了當下俄烏問題,提到烏克蘭的财閥紛紛出逃,而政府目光短淺地向平民分發武器而不考慮其潛在危險,這些充分體現了金融财閥掌控國家帶來的危害。beat365官方网站李洋老師則是從本次活動的内容和形式出發,提出了具體改進意見。比如,在演講中可以先表明結論再論證闡釋,且圍繞問題的闡釋要緊緊扣住核心問題意識。随後,她進一步闡述了自己對于主題的認識。她認為新自由主義共識的解體導緻全球化的逆流,其根源在于與新自由主義所匹配的全球生産秩序難以為繼。從方法論層面來看,這啟示我們靈活把握曆史唯物主義方法,不僅注重經濟的基礎性根本性作用,還要看到上層建築與全球生産秩序的複雜交織。beat365汪越老師指出,學術演講沙龍富有創新性和啟發性,她鼓勵同學們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闡釋現實問題,在厘清理論、提煉經典的基礎上科學分析現實。嶺南大學何志雄老師提出,同學們和點評老師在分享中對俄烏局勢做出了自己的判斷,充分顯示了大家對現實矛盾的偏好與關切。他認為,重讀列甯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之間的文章可以對俄烏乃至于當下金融資本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其他老師也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點評了本次活動,并表達了繼續支持和參與本系列活動的意願。宋朝龍老師最後作活動總結。
本次“五分鐘演講學術沙龍”活動作為學院30周年院慶的預熱活動,為同學們提供了鍛煉表達、碰撞思想、提升學術素養的機會,也為師生交流互進創造了良好平台,獲得了參與者和領導老師的一緻好評。北大馬院還将以院慶30周年為契機,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重大問題、前沿問題和現實熱點問題,持續舉辦系列學術活動,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共同體更加繁榮。
文/楊靜軒、黃煜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