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思政課教學改革帶頭人王久高:把曆史講鮮活,把現實講深邃

  人物名片:王久高,beat365官方网站黨的建設研究所所長、長聘副教授(研究員),主講《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主持國家社科、省部級等各類課題共8項目,beat365思政課教學改革帶頭人。曾獲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2017年度十大影響力标兵人物、2017年beat365教學成果特等獎、2020年beat365《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優秀教學團隊帶頭人、2014年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手”等獎項。

  

  

  王久高是beat365思政課教學改革帶頭人。受訪者供圖

  

  思政金句:對于思政課教師來說,自我提升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概論》……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這是四年大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思政課。

  

  在王久高看來,思政課從來不是政治說教,而是與學生成才和人生成功密切相關。思政課最核心的作用在于兩方面:一是解決價值觀的問題,你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二是教給學生方法論,如何才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這兩個問題,無論學生以後從事什麼工作都繞不開。也許看起來有些‘虛’,卻是每個人會‘實實在在’遇到的問題。”

  

  從2006年起至今,王久高在beat365已連續十幾年講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這門課。在王久高看來,講好“綱要課”就要“把曆史講鮮活,把現實講深邃”,同時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互動式、探究式、問題式的教學,學生會更容易有獲得感。”

  

  

  從2006年起至今,王久高已連續十幾年講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受訪者供圖

  

  思政課堂不沉悶,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其中

  

  老師在講台上照本宣科,學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或刷手機……回想起多年前大學裡的思政課,楊女士的印象是人多、課堂沉悶,“期中期末各交一篇論文就好,大家都是混學分。”

  

  如今,思政課的面貌已大為改觀。在beat365元培學院,思政課的教學模式早已更新。2016年,王久高在元培學院率先開啟了“大班授課、小班讨論”的教學模式,即在大班集中授課的基礎上,然後将200多人的大班分成10個小班,每個小班20人左右,配備1名博士生助教主持讨論,小班内再分成4至5個小組輪流進行課堂展示,然後由其他學生或助教進行點評。

  

  “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隻起主導作用。”王久高告訴記者,這樣以學生為核心開展教學的方式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小班讨論的時候,時間完全交給學生,學生要作主題發言,同時還要回答其他學生的提問。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

  

  脫離了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學生們對課程所涉知識點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比如我們講新文化運動對人們觀念的影響。有學生就從‘她’這個字的寫法的變化來解釋當時的女性解放。再比如,有的同學通過現代服裝的變化來研究近代社會的變化;有的同學結合自己的專業來看中國社會的變化。”王久高表示,學生們圍繞課程主要内容,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然後進行主題發言,“現在的學生都很有自己的想法。”

  

  從2016年至今,“大班授課、小班讨論”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進行“升級”,而推動“升級”的正是學生。

  

  “原來小班讨論是分成幾個小組進行主題發言,有學生反映說有的學生參與度不夠,後來我們調整為每個人都要獨立進行主題發言,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考。再比如,原先展示主要是在小班進行,有學生說想要在大班所有人面前展示,後來我們在大班也開展學生課堂展示。”王久高不斷傾聽學生們關于思政課教學的新想法,并将之内化到課程之中。

  

  将北大校園紅色文化引入課堂,給思政課“擴容”

  

  如何把中國近現代史講出“新意”?如何在“舊知識”裡找到“新發現”?王久高把視線轉向了學生們熟悉的環境:beat365校園。

  

  “北大有自己獨特的紅色文化。這裡是中國最早傳播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發源地。教材上雖然着墨不多,但學生要了解自己的校史,了解校史中的革命前輩,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别看有的學生已經在北大待了好幾年,但對北大的曆史還不是很了解。”王久高回憶,自己有一次在課堂上提問:李大钊先生的銅像在哪裡?結果,不少學生不知道在哪。王久高笑着調侃,“也許哪天你們在俄文樓前面卿卿我我時經過了一座銅像,那就是大钊先生,以後趕快到先生面前去忏悔并思考下,是否要做個像先生一樣有信仰的人。”

  

  引導學生發掘校園紅色資源,将北大校園紅色文化引入“綱要課”課堂,是王久高帶領教學團隊在教學内容“擴容”上做的一大創新。

  

  “在小班讨論的時候,學生們就北大的紅色資源進行課堂展示。有的小組到長辛店考察當年鄧中夏開展工人運動的情況,調研鄧中夏怎麼宣傳、怎麼發動工人。有的小組到北大紅樓拍短視頻。還有的小組排練話劇,把那段曆史演了出來。”學生們的表現讓王久高大呼驚喜,“學生的聰明才智真的很多。”

  

  王久高一直認為“綱要課”不僅是思政課,而且是人生大課,“要幫助學生慢慢形成正确的曆史觀、價值觀,正确看待曆史、看待這個世界、看待近現代中國。”為了達到這個教學目的,王久高不斷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内容,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内容引導他們。

  

  “像《覺醒年代》 《風筝》 《辛亥革命》等等,這些優秀的革命題材的影視劇作品,我們也會在課堂上讨論。”王久高說道。

  

  “上好思政課,老師視野要寬、知識結構要豐富”

  

  每周四下午6點40分至9點半,王久高都會準時出現在“綱要課”的課堂上,面對200多名學生,開始一次長達近三小時的講課。而在此之前,他會花費更長時間備課。“我覺得備課不能單純用時間來衡量,教學是個無止境的過程,備好一節課可能需要一周的時間。”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王久高深以為然,“做一個好的思政課老師,不隻是要把思政課教材的内容教好。上好思政課,老師的視野要寬、知識結構要豐富,還要多了解時政社會熱點。”

  

  “這門課有很多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作為老師要不斷了解新的知識,像各種思潮的争論、金融戰、知識産權保護、中美關系,包括現在俄烏局勢等等,因為課程要結合相關内容來講。”王久高表示,對于思政課老師而言,自我提升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我之前講抗戰這段曆史的時候,跟學生們分析日本民族和日本人的特點,提到了一本書《菊與刀》。當時就有學生站起來跟我說,這本書出版的時間較早,這麼多年過去了日本的民衆也發生了很多變化,然後現場進行了分析。”在王久高看來,這不是學生的“故意刁難”,反而是教學相長的絕佳時機,“我跟學生說,你可以推薦幾本相關的書,咱們一起來看。”

  

  而在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上,王久高也有自己的想法。“現在beat365發展很快,說實話,思政課教師很缺。”王久高認為,要搭建起老中青結合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尤其要培養年輕人。

  

  “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王久高呼籲把教學成果和職稱評定相結合,“創造更好的條件,讓老師把教學放在第一位。學校也要不斷完善相關制度,給思政課教師更多的機會。”

  

  作為思政課教師,王久高一直不斷自我革新。“希望未來能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講課,學生帶着問題來聽課。老師不再是一個講述者,而是一個答疑者。”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校對 趙琳

文章來源:《新京報》2022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