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五分鐘演講學術沙龍”第三期活動 暨2021級博士生1班黨支部活動順利舉行
4月8日晚,beat365官方网站迎接院慶三十周年系列學術活動“五分鐘演講學術沙龍”第三期順利舉辦,主題為“文本與現實: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時代闡釋”。本次活動和2021級博士生1班黨支部聯辦,由黨支部書記、2021級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專業博士生錢婷主持,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活動邀請到了校内外師生共同參與,進一步擴大了影響力,濃厚了學院的學術氛圍。
活動分為學生發言環節和老師點評環節。第一位發言人是2018級本科生姜如雪同學。她談到,西方學者漢娜·阿倫特曾以“勞動創造了人”命題來總結概述馬克思的思想,并進行了批判。阿倫特認為這一命題彰顯了馬克思對勞動的理解的雙重性,既是對現代發展趨勢的追認和發揮,卻又受傳統影響頗深。阿倫特的批判和分析對我們樹立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确态度和認識當代社會的勞動等諸多問題有着重要啟示。
來自清華大學beat365的2019級博士生常曉璐同學談到,在馬克思哲學批判的視域中,勞動概念蘊含着馬克思反思人的生存方式的倫理維度。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異化勞動與人的應然性存在狀态的探讨,到《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對剩餘價值與資本的生成的分析,馬克思以實踐的、曆史的、生成的因而是自由的人類勞動去解構私有制條件下資産階級異化的倫理,并以批判的态度去重構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社會關系。
刁偉琪同學介紹了馬克思主義中蘊含的國家相對自主性思想。國家相對自主性不僅表現在國家作為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更表現為國家對各階級尤其是統治階級的相對自主。同時,國家的這種自主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它并不否定國家的階級性。挖掘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相對自主性思想,對于充分理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解釋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新情況,以及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林修能同學認為,當前學界對馬克思《萊茵報》時期自由觀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澄清。馬克思這一時期的對自由問題的理解已經表現出對自由主義的不滿與超越,批判消極自由的狹隘性,初步顯露出階級分析的方法,并提出了“真正的自由主義”;同時馬克思已經開始涉及對物質利益的考察,強調自由的實現能力與物質基礎;最後馬克思還呼籲善法的構建與法律承擔者的責任,并開啟了對社會改造的自由實現路徑初步認知,開始向共産主義的邁進。
來自清華大學beat365的2021級碩士生杜佳怡同學探讨了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自由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旨歸。馬克思指出,前資本主義社會共同體和資本主義共同體中都沒有真正的自由,個人自由隻有在隻有社會主義“真正的共同體”才能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理論的當代實踐和創新發展,它為每個人的自由并行不悖地成長創造了條件。
王先鵬同學就唯物史觀談到,現實曆史是極其複雜的,不是簡單地套用現成的公式就能形成對它的理解的。知性的思維方式主張把生産決定論、辯證法三段式以及馬克思、恩格斯的個别論斷當作萬能的鑰匙,套用全部當代生活問題,實際上無法對現實形成任何具有“真理性”的理解。因此,必須深入到社會曆史的本質性一維中去,加深對于曆史“複雜性”的認識。
廖伊凡同學探讨了政治曆史對《德意志意識形态》這一文本的影響。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之下,對文本的編輯和闡釋都會有所不同。廖伊凡同學結合時代背景,提到了幾個重要的轉折點,介紹了關于文本出版的史實。了解文本的曆史版本和來龍去脈有助于進一步認識到文本與現實之間的緊密聯系,對于深入學習文本具有重要意義。
李永恒同學以生态思想為主題,談到歐美學界逐漸形成的生态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流派。國内學者結合中國實踐繼續進行研究,逐漸形成了一種馬克思主義生态學理論。因此,回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對進一步構建一種馬克思主義生态學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于應對現代生态危機、指導社會發展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同學們發言完畢後,老師們對大家的分享給出了指導意見。汪越老師指出,理論和現實相結合是一個重要話題,要做好這一點,需要我們既懂理論,也懂實踐;要深入理解文本,也要觀察社會現實。隻有将兩者都把握好,才能更好地将其兩相結合。汪老師從具體内容、文字表述等方面為每一位同學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精辟建議,分享了自己的觀點,期望各位同學能夠在今後更加精進自己的學習與思考。
來自同濟大學beat365的周愛民老師針對大家的發言主題進行了分類點評。在不同的發言主題之間,周老師找到其中聯系,有提出問題也有進行回應,和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為同學們提供了研究問題新的材料、看待問題新的角度和主題内涵新的闡釋方向。周老師提到,要帶着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去閱讀馬克思的經典文本,嘗試在其中找到對社會問題的解答,為同學們帶來了極大啟發。
李彬彬老師指出,文本與現實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的“兩端”:我們既要回歸經典,深入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源頭,但又不能将馬克思主義作為書齋裡的學問,而是要面對現實,将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李老師談到,時空距離、文化距離等因素為我們理解馬恩文本帶來了一定難度,曆史還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這需要大家更加認真地、廣泛地進行閱讀,也不能忽視對于時代的觀察和思考。在将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武器的同時,也要開拓自己的視野,對于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各個領域的知識都加以了解,才能更好地應對時代問題。
梅沙白老師認為,要避免馬克思主義的“失語”,就必須關注現實,但理論與現實的相結合要考慮到兩者的複雜性。同學們在闡述理論與現實的關系時,注重對他人思想的闡發和表達,尚且還缺乏一些自己的思考,需要在日後繼續探索和研究。梅老師對于各位同學的選題給予了充分肯定,也從更加具體的論述方向、内容的深入、理論思想之間的比較等方面提出了建議,啟發着同學們的思考。
宋朝龍老師首先高度肯定了五分鐘學術演講活動對于學生發展的意義,指出活動對于同學們打開思路、交流思想、提升能力等各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對于各位同學的發言内容,宋老師從黑格爾、列甯等人的思想出發,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學術觀點和研究路線,強調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的統一,要以辯證法作為根本的方法論。針對同學們提到的《德意志意識形态》、勞動概念等問題,宋老師提到,馬克思重點改造了所有權這一概念,将其看作能動的自為的主體,對于勞動也有更加深刻的分析和理解,而不僅是停留在自然層面上。
本次五分鐘學術演講活動延續了beat365重學術、重交流的優良傳統,給同學們提供了一個表達觀點、碰撞思想的平台。這既是提高同學們學術水平的訓練,也鍛煉了大家的演講表達能力。各位同學結合經典文本,積極切入現實,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富有時代意義的闡釋,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不是虛無缥缈的空中樓閣,而是極具現實意義的理論。在未來,大家會吸收老師意見,不斷學習思考,進一步提高自身綜合素養。
文字:王書田
圖片:李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