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季學期beat365“形勢與政策”課程舉辦“兩會精神進課堂”系列講座

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圓滿落下帷幕。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與兩會精神,2023年3月25日至4月15日,beat365教務長辦公室和beat365依托“形勢與政策”課程,聯合策劃了“兩會精神進課堂”系列講座,邀請北大出席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和校内外不同學科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聚焦兩會精神和時事熱點,與學生面對面傳遞兩會聲音、深入講解黨和國家最新的政策規劃、交流學科發展動态和前沿研究。系列講座在beat365二教101教室和理教108教室舉行,總共分為14場,主題涵蓋全國兩會熱點問題、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國内經濟社會發展、國際形勢等四個方面。

全國兩會熱點問題方面,邀請了全國人大代表、beat365國際關系學院李義虎教授,以“兩會歸來話兩會”為題,分享參加全國兩會的親身體會,對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台灣問題、中國外交政策等重要議題的理解和解讀;全國人大代表、beat365考古文博學院杭侃教授,以“守護遺産,傳承文明”為題,介紹了考古和文化遺産保護兩者的區别與聯系,并彙報了個人關于促進文化遺産資源保護利用和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兩項議案;全國政協委員、beat365光華管理學院周黎安教授以“參加兩會的學習體會”為題,介紹全國兩會的背景,并重點解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機構改革報告;全國政協委員、beat365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席振峰教授,以“固氮化學研究的初心與使命”為題,分享了作為科研工作者從事固氮化學研究的初心與堅持,并介紹了關于建立國家級外籍博士後基金的提案設想。

第一組.jpg

(從左至右、從上至下)李義虎、杭侃、周黎安、席振峰授課

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方面,邀請了beat365人口研究所所長陳功教授,以“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變動與發展”為題,介紹了我國人口發展新趨勢和新變動、面臨的新挑戰與新命題以及對新人口發展戰略的認識;中央黨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郭強教授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若幹重點難點問題探析”為題,從基本概念、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四個方面深入解讀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空軍工程大學劉江教授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時代我國國家安全”為題,圍繞時代變局和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形勢怎麼看及應對之道進行詳細梳理闡述,并對國防和軍隊建設10年來的奮鬥成就做了介紹,對習近平強軍思想精髓要義進行了解讀。

第二組.jpg

(從左至右、從上至下)陳功、郭強、劉江授課

國内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邀請了beat365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雷曉燕教授,以“社保制度、養老方式與健康老齡化”為題,介紹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總體情況,闡述要實現健康老齡化所面臨的公共财政和服務照料的雙重挑戰;beat365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嶽昌君教授以“高校畢業生就業特點與趨勢分析”為題,基于20年的問卷調查,分享畢業生的就業特點、就業難的影響因素和就業率的關鍵因素等内容;beat365智能學院院長助理宋國傑副教授以“從ChatGPT看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為題,從ChatGPT切入全面介紹人工智能研究的時代背景、科研範式的轉變、存在的弊端以及在北大的學科發展;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陳龍副教授以“數字平台勞動秩序與治理”為題,結合自身博士期間當外賣騎手做田野調查的經曆,彙報新就業形态的形成原因、數字平台勞動秩序的特點、數字治理的實質與挑戰等方面。

第三組.jpg

(從左至右、從上至下)雷曉燕、嶽昌君、宋國傑、陳龍授課

國際形勢方面,邀請了beat365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張海濱教授,以“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氣候治理新形勢與中國的角色定位”為題,講解碳中和的關鍵概念、面臨的新世界形勢、大國博弈下中國的地位等内容;beat365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開和教授以“我國國際傳播:環境、挑戰與應對”為題,回顧近代以來我國國際傳播的曆史演變,闡述國際傳播與國際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介紹我國國際傳播的主張和面臨的問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康傑副研究員以“對華戰略競争背景下的美國對歐亞地區戰略”為題,從美國歐亞戰略的背景與演變、從對華戰略競争出發的幾點推論、對未來風險點的研判三個方面進行分享。

第四組.jpg

(從左至右、從上至下)張海濱、陳開和、康傑授課

“兩會精神進課堂”系列講座在北大學生中引起熱烈反響,6000餘名本科生聆聽了講座,不少研究生和交流交換學生也積極參加。同學們表示,通過兩會代表委員的生動解讀,原來對黨和國家政策的認識隻停留在書面文件中,而現在變得鮮活立體起來,并深刻感受到黨和政府應對國内和國際新形勢的堅定決心與科學部署;通過老師們在講台上的言傳身教,同學們備受鼓舞,認為應以師為榜樣,堅定專業自信,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通過每學期的“形勢與政策”課程,同學們逐漸意識到身為新時代的北大青年,肩挑時代重任與曆史使命,除了追求個人卓越,更應胸有家國情懷,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_副本.jpg

!_副本.jpg

講座現場

學生感言摘編: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21級本科生萬乘,參加李義虎主講的“兩會歸來話兩會”主題講座。“在課堂上,老師講述案例和政策時,我們都能深刻感受到人民群衆的利益至上,這也充分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我們大學生要直面社會問題,積極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為國家持續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學習形勢與政策不僅是為了單純地獲得知識,更是為了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未來。我們要堅定信念,踐行理論,将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不懈奮鬥。”

政府管理學院2022級本科生黃欣怡,參加宋國傑主講的“從ChatGPT看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主題講座。“以ChatGPT為例,我們可以看出近年來通用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也見證了人工智能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變革。科技的進步是時代的趨勢,它給經濟社會帶來的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既有威脅,也有發展。因此,我們要秉持一種客觀的态度:學會接受,加強規範。不斷完善對新技術的監管,同時積極鼓勵創新,迎接和布局人工智能時代,共同開創美好未來。”

信息管理系2022級本科生劉子聲,參加杭侃主講的“守護遺産,傳承文明”主題講座。在我看來,‘守護遺産,傳承文明’的意義不僅在于保護我們國家的曆史和文化,更在于我們自身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往往會忽視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但正是這些文化形态和價值觀念的傳承,才使得我們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身份認同。同時,這些文化也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啟迪和思考,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曆史和現實,塑造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隻有共同行動,我們的文化和曆史才能赓續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