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大學大衛·萊恩教授來我院講學
2023年5月下旬,我院邀請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社會學系榮休教授大衛·萊恩(David Lane)來訪。萊恩教授于5月24日至26日在我院開設以“資本主義的多種樣态(Varieties of Capitalism)”為主題的系列學術講座。我校3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校外學者與學生共計500餘人參與講座。期間,萊恩教授提出将其新著“Global Neoliberal Capitalism And The Alternatives: From social Democracy To State Capitalisms”捐贈給我院“國際馬克思主義文獻中心”,我院為萊恩教授頒發了捐贈證書。
5月24日下午,萊恩教授以“資本主義:從古典到多樣”為題,作了第一場講座。在講座中,萊恩教授通過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路徑差異界定資本主義概念,并将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研究歸結為以下關鍵詞:剝削、階級對抗、危機/矛盾、革命、社會主義轉向。他指出,資本主義是“一種為進行全球市場交換而出現的生産體系”,在二戰結束以後,為了防止資本主義社會的内部矛盾導向其自我毀滅,解決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西方世界産生了不同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包括協調市場經濟、社會-民主型福利資本主義和競争性市場資本主義。萊恩教授提出,協調市場經濟以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為典型,主張由國家主導建立合作型經濟。社會-民主型福利資本主義以強大的工會力量為政治基礎,由國家提供高标準的福利保障。競争性市場資本主義則在70年代後逐步發展為新自由主義。從總體上看,自戰後至70年代,協調市場經濟和社會-民主型福利資本主義取得了可觀的發展成果。但随着20世紀70年代經濟危機的産生、社會矛盾的激化,社會民主黨派和“一國”保守黨(英國)在西方世界逐漸失去政治支持,古典資本主義再次複興。該場講座由我院副教授王聰聰主持,我院助理教授汪越、邱華宇等作為與談人出席。
圍繞萊恩教授的講座内容,汪越老師就資本主義經典模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發展模式産生的原因向萊恩教授提問,邱華宇老師則就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分析及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作了闡述。在講座最後,萊恩教授還就民主與新自由主義的關系、社會主義陣營的存在對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影響等問題與現場聽衆做了進一步交流。
5月25日下午,萊恩教授以“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為題,作了第二場講座。在講座中,萊恩教授考察了新自由主義的源流、新自由主義與古典自由主義的區别和新自由主義的主要特點。他指出,新自由主義起源于19世紀的經濟哲學思想,它是一種經濟原則,但要使這樣的經濟機制能夠運行,需要相應的政治、法律和社會制度。同時,新自由主義是一種理想模型,不同的國家在采用這種理想模型時都會考慮本國的具體情況。萊恩教授認為,新自由主義為資本主義提供了保護殼,它有利于消除勞動力的市場準入壁壘、充分發揮市場優勢、更高效地結合資本和勞動力等。新自由主義範式也存在各種缺點,如個人市場行為的總和,不足以構成經濟政策的基礎;對抗性經濟力量無法克服慣性或穩定經濟;經濟關系的金融化是扭曲的等。萊恩教授提出,新自由主義範式無法保證國家調控經濟,在此基礎上,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如何探索将國家的力量和市場的力量相結合的制度形式,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該場講座由我院副教授陳文旭主持,我院副教授李健、王聰聰,助理教授韓緻甯、李洋作為與談人出席。
圍繞萊恩教授的講座内容,李健老師認為,我們應當借鑒國際共運史的經驗,從列甯對社會階級的集團劃分和不同社會集團的相互關系中引出社會主義的結果。王聰聰老師結合20世紀西方國家的政治運行,就社會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關系問題做了闡述。韓緻甯老師從當前美國出現的社會對抗、政治極化等現象出發,考察了這些現象與新自由主義的關系。李洋老師提出,新自由主義并非自由放任主義,而是一種幹預主義,它以國家為自由主義秩序的積極塑造者,但最後形成的結果卻與個人自由的原則沖突。在講座末尾,萊恩教授也就新自由主義與新民粹主義的關系等問題與現場聽衆做了進一步探讨。
5月26日下午,萊恩教授以“作為世界體系的資本主義”為題,作了第三場學術講座。在講座中,萊恩教授闡釋了“全球資本主義”的形成,指出新自由主義的發展使資本主義超越了“國際化”形式,走向全球化。他認為,全球化是“一個侵蝕國界,整合各國經濟、文化、技術和治理,并産生相互依存的複雜關系的過程”。在全球化研究中,自由主義學者通常隻采用技術層面的定義來解釋資本主義,但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增添了階級視角。因為全球化是由一些強有力的霸權資本主義國家推動的,它是一種跨國形式的所有制。在萊恩教授看來,“全球化資本主義是一種通過不受阻礙的國際市場交換進行的商品和服務生産體系”,全球化促進了全球南方的崛起,培育了跨國資本家集團。這些新的變化将進一步影響世界政治,其中,以中國為代表的“半中心”國家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體系的格局。該場講座由我院教授郇慶治主持,我院助理教授封世藍、李亞偉、焦長權作為與談人出席。
圍繞萊恩教授的講座内容,封世藍老師就外國直接投資流入以及如何應對“中國綜合症”向萊恩教授提問。李亞偉老師結合反全球化浪潮展開論述。焦長權老師提出,僅從發達國家的單一視角看待去工業化浪潮是不夠的,應同時關注發展中國家的快速工業化進程,以此分析全球資産階級的統治地位。最後,在與現場聽衆的交流中,萊恩教授對中國的發展道路、社會主義全球化的建立可能等問題做出進一步闡釋。
至此,萊恩教授在我院進行的三場專題講座圓滿結束。我院曆來秉承“寬口徑、厚基礎、重創新、國際性”的培養模式,緻力于開展渠道多元、主題精深的國際交流活動,而作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學習者、研究者與國外學者的一個重要對話平台,本次專題講座也極大拓展了同學們的學術視野,引發了熱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