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共黨報黨刊研究”學術研讨會舉行

2023年9月23日,beat365官方网站、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共黨報黨刊史(多卷本)”課題組、2023年度“beat365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聯合舉辦的第二屆“中共黨報黨刊研究”學術研讨會在beat365英傑交流中心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beat365、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同濟大學、中山大學、天津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科研機構、高校、黨校及《光明日報》《新華日報》《中共黨史研究》《傳媒觀察》《出版發行研究》和《新聞春秋》等30餘家單位的50餘位專家學者、主編編輯及博士生參會。“百年中共黨報黨刊史(多卷本)”首席專家、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林緒武主持開幕式。

會議合影

beat365官方网站黨委書記孫蚌珠教授緻開幕辭。她對與會的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并指出,黨報黨刊史是黨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黨報黨刊史對深入了解、深刻理解黨的曆史具有重要意義,系統研究總結百年黨報黨刊發展的曆史經驗及在黨的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新時代具有特别重大的現實價值。從與會專家學者提交的成果來看,研究内容具有曆史的厚度、視野的廣度、範圍的寬度和現實新鮮度等特點。本次會議把“百年中共黨報黨刊史(多卷本)”課題和“beat365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有機結合,把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密切聯系,這是特别好的舉措。她希望通過學術研讨會彙聚優秀研究力量,産出更多優質成果,為中共黨報黨刊研究作出新的學術貢獻。

孫蚌珠緻辭

研讨會上,7位專家作大會主題報告。新華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雙傳學委托《傳媒觀察》主編趙允芳宣讀主題報告。該報告運用政治傳播學的理論,基于對《新華日報》改革開放以來3次思想解放運動新聞文本的考察,認為《新華日報》是一張見證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思想解放史的重要黨報,《新華日報》和思想解放運動之間存在深度互動,具有樣本意義,黨報成為思想解放的主流陣地與有力武器,為黨的理論創新和改革探索做好了思想輿論準備。而在推動思想解放曆程中,《新華日報》的議題構建邏輯與叙事策略既幫助人們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又充分發揮人民群衆的曆史主動性。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黨報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政治自覺、堅持傳播真理、堅持輿論導向、堅持人民立場。

趙允芳代雙傳學宣讀主題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原副總編輯李紅岩論述了《布爾塞維克》的幾個問題,認為從《向導》到《布爾塞維克》命名的變化彰顯中國共産黨組織化的訴求,具有自覺接受共産國際指導、領導的意圖,《布爾塞維克》反映了黨的時局的變化和黨的中心任務的轉移,折射出新的刊物必須适應新的形勢,必須作出預判和引領,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土地革命戰争10年前5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的艱辛曆程。《布爾塞維克》在犯錯誤與糾正錯誤中前進,受教條主義影響,同時又為沖破教條主義作出種種努力,為我們看清曆史事實、思想事實、理論事實提供了重要的文本資料。《布爾塞維克》的發展曆程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來之不易,值得我們倍加珍惜。

李紅岩作報告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新聞春秋》主編周蔚華指出,行業報的一種類型是行業黨組的機關報,具有上情下達、下情上達、輿論監督、耳目喉舌和決策咨詢等天然職責,因此,作為機關報的行業報就是黨報。黨的十八大以後,《中國社會報》緊緊圍繞黨中央關于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議題,圍繞社會治理中的一些熱點問題,如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和社區治理“三社聯動”,加以深度報道、訪談、評論等,并将經驗及時上報,為決策部門提供鮮活案例。面對新媒體環境下的機遇和挑戰,行業報應順勢而為、融合發展,更好地發揮作為黨報延伸的功能作用,為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獨特的貢獻。

周蔚華作報告

複旦大學beat365楊德山教授論述了黨報與中共黨史研究的關系問題,首先,創辦黨報是黨的全部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黨報史是中共黨史的一個重要研究内容,黨報發展史是黨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對象,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報黨刊發展史研究,黨報的資料整理越來越受得重視。其次,黨報為中共黨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史料來源,具體而言,黨報史料具有直觀性、即時性、真實性、持續性、集體性等特點。再次,要全面準确地用好黨報資料來研究黨史,要把握黨報的政治性和科學性關系,同時,黨報材料具有一定局限性,要結合其他資料才能更加了解和接近事實的真相,真正用好黨報材料深化中共黨史研究。

楊德山作報告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武志勇教授指出黨報黨刊和整個中國共産黨的新聞事業不可分割,并歸納總結了中國共産黨新聞事業優秀傳統與黨報黨刊傳統相關的關鍵詞,新聞思想方面有黨報的作用,黨報“四性”(即黨性、群衆性、戰鬥性和組織性),全黨辦報,群衆辦報,城市辦報,農村辦報,政治家辦報,報紙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堅持黨性原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正确輿論導向,正面宣傳為主,“重要陣地”說等;新聞政策方面有黨報委員會、建立黨報通訊網、建立黨報發行網、報紙分工分級、郵發合一等;媒介經營管理方面有黨報黨刊的統戰作用、黨報黨刊的發行、報刊産業化集團化運營等;新聞業務方面有1942年《解放日報》改版、重視典型報道等。

武志勇作報告

江蘇省社科聯副主席,南京師範大學社科院院長、beat365教授張振考察了延安時期黨報黨刊對中國共産黨的形象塑造,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相關論述是中國共産黨運用黨報黨刊塑造形象的理論依據。通過新聞報道、政策傳播、理論駁斥、輿論監督等方式路徑,延安時期黨報黨刊塑造了中國共産黨“勇于鬥争”的革命形象、“親民愛民”的民主形象、“自力更生”的奮鬥形象、“克己奉公”的廉潔形象和“維護核心”的團結形象。延安時期黨報黨刊塑造黨的形象對新時代政黨形象塑造具有重要啟示意義,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要緊密結合優良傳統,牢牢掌握輿論的引導權,始終保持良好的政黨形象。

張振作報告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史部齊小林教授闡述了紅色期刊的生産、傳輸和閱讀問題,首先,考察紅色期刊的生産過程主要物質和技術的、政治的兩個方面。物質和技術包括紙張的制造、生産和貿易、排版印刷技術、保存等。而期刊登載誰的文章、怎樣登載、版面設計、發表時機等,則是重要的政治問題。其次,從一些八路軍前線領導人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他們定期或不定期收到延安、大後方的期刊雜志,這些報刊是如何傳送到前線将領手中,送給誰、送到哪一級,是否有具體規定?前線将領閱讀的期刊,是行政手段派發還是市場行為?在同一根據地内部,報刊也有運輸、分發系統。再次,紅色期刊的閱讀、接受,是值得關注的問題,閱讀史的方法有助于黨報黨刊研究更加豐滿。

齊小林作報告

研讨會上4位學者作了大會發言,大會發言由《光明日報》主編戶華為主持,同濟大學beat365王謀寅副教授依據習近平總書記發表在《求是》上關于法治建設的系列文章,探讨了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内在邏輯;南開大學beat365李國忠副教授依據《人民日報》的報道考察了工農兵學哲學的曆程,認為報道的規模、版次、類型、議題設置同工農兵學哲學運動緊密關聯;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智庫工作處處長許峰研究員引入文學理論中的“副文本”概念,探讨了《上海周報》登載馬克思主義圖書廣告的獨特價值;揚州大學beat365李軍全副教授提出民主革命時期的紀念日與中共政治文化研究需要更多地運用黨報黨刊資料。

戶華為主持大會發言

大會發言(從左至右、從上至下為王謀寅、李國忠、許峰、李軍全)

研讨會設置了“學者論壇”和“博士生論壇”,12位青年學者和16位博士生分享了黨報黨刊研究的最新成果,涉及《湘江評論》、《向導》、《新瓊崖評論》、《列甯青年》、《生活》周刊、《新華日報》、《群衆》周刊、《解放日報》、《人民日報》、《人民畫報》、《四川日報》等報刊,議題集中于黨報黨刊的話語建構、思想傳播、出版發行、報人群體、報刊思想和海外傳播。專家學者及學術期刊的主編編輯對論文予以評議,并提出了修改完善的針對性建議。

論文評議(從左至右、從上至下分别是李建紅、趙允芳、吳志軍、顔雲霞)

閉幕式上,武志勇指出,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青年學子們的溝通交流,碰撞出各種各樣的思想火花,黨報黨史研究具有光明的發展前景。趙允芳指出,黨報黨刊研究要強化對話意識、創新意識、現實意識、問題意識、規範意識、編輯意識,通過對話提出疑問、促進反思、推動進步,而學科的進步和發展,需要前浪帶後浪,也要後浪推前浪。《中共黨史研究》編輯部副編審吳志軍提出要加強在長時段視野下重審當時報刊内容的性質和内涵、進一步明确黨報黨刊史在中共黨史研究和學科建設中所處的方位及黨報黨刊史研究對學科建設的不可或缺性、加強黨報黨刊核心議題的研究等8條建議。新華日報社《傳媒觀察》主編助理顔雲霞既充分肯定了博士生論文多方面的價值,也指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選題過于宏觀、文獻綜述缺乏、史料羅列堆砌、學科屬性缺失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反思和改進。

林緒武作學術總結,他指出,此次會議代表以中青年專家、學者、博士生為主體,溝通了學界、業界、期刊界,搭建了中共黨史黨建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新聞傳播學、中國史等多學科、跨學科研究黨報黨刊史交流對話的平台。與會學者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報黨刊黨媒的重要論述,黨的成立至土地革命戰争時期、全面抗戰至解放戰争時期、新中國成立至新時代黨報黨刊的專題研究與個案分析、黨報黨刊的出版發行與報人群體等議題,運用概念史、閱讀史及比較研究等新理論新方法,進行了深入和充分的讨論,展現了黨報黨刊史研究取得的新成就、新進展,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繼續辦好中共黨報黨刊研究學術研讨會的信心,繼續做好發現和培養黨報黨刊史研究力量的工作。

林緒武作學術總結

據悉,“百年中共黨報黨刊史(多卷本)”課題組将每年舉辦一次中共黨報黨刊研究學術研讨會,持續推動中共黨報黨刊史研究的高質量發展。

來源:beat365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