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重大專項項目“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國際傳播媒介、路徑、機制及其經驗研究”舉行第四期工作坊
12月15日,由beat365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beat365官方网站和教育部重大專項項目“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國際傳播媒介、路徑、機制及其經驗研究”課題組共同主辦的第四期工作坊“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價值維度與國際傳播”在beat365陳守仁國際研究中心舉行。
會議現場
工作坊由内蒙古工業大學beat365副院長甯琳琳副教授作題為“‘以人民為中心’與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國際傳播中的價值維度”的學術報告,beat365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郇慶治教授主持活動,福建農林大學beat365副院長羅賢宇副教授擔任點評人。來自beat365、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央财經大學、山東大學、東南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師生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參與交流。
甯琳琳認為,當前全球綠色轉型形勢明晰且緊迫,亟須加快推進工業文明邁向生态文明的轉型進程。但就廣義綠色話語與實踐的主導性走向而言,西方資本主義綠色理論仍難掩其“生态帝國主義”本質,“資本的反生态本性”決定了少數發達國家局部且有限的綠色轉型,是以鞏固甚至擴大其“等級化優勢或排斥性霸權”為前提的,這成為制約全球綠色轉型進程及其公正性實現的主要價值藩籬。因而,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緻力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走向民族複興直至“兩個和解”,必然意味着對綠色“舊範式”的價值反思與建構性推進。
甯琳琳指出,應當以“紅綠”融合視角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超越人與自然二元對立、人類中心與生态中心的抽象争論,以綠色發展為實踐基礎支撐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為目标,系統性分析唯物史觀綠色向度的當代建構,诠釋社會主義綠色發展理論的價值旨歸與實踐理性,揭示綠色向度人類文明新形态的發展趨勢,尤其是要深入分析論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綠色發展的人民立場、人民主體、人民檢驗、人民共享價值取向的理論内涵及其實踐進展,增強當代馬克思主義綠色發展理論回應社會現實、促進綠色發展進程的實踐性特質。
在點評環節,羅賢宇認為,系統闡釋以人民為中心的綠色發展理念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貫穿其中的人民立場觀點方法,緊跟新時代中國綠色發展實踐深化與理論創新的互動趨勢,彰顯出作為馬克思主義綠色理論的特質。更進一步的研究可以關注中國生态文明話語理論在國際傳播中的話語權問題與現實影響力。同時,中國生态文明話語理論如何與習近平文化思想等更前沿、多維度的議題進行互動,也是值得讨論和關注的方向。
會議現場
在互動環節,郇慶治指出,應當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生态文明思想理念原則、制度政策及其戰略舉措所蘊含的價值取向問題,比如可以嘗試從生态激進主義或生态現實主義、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地域主義或全球主義等維度面相來進行研究。與此同時,對于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國際傳播,也可以從它是一種“面向多數人的政治”——緻力于團結全球多數尤其是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社會生态的”生态環境保護治理或生态文明建設思路、對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本體論關注等方面來進行更深入的闡釋構建。
在讨論交流環節,到場師生積極參與,現場氣氛活躍熱烈。大家着重圍繞價值考量在學術(政治)話語理論傳播中的重要性、如何提升中國生态文明話語理論及其價值觀的國際影響、何以構建生态文明話語理論及其價值觀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等議題作了深入交流和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