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重大專項項目“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國際傳播媒介、路徑、機制及其經驗研究”舉行第五期工作坊
1月12日,由beat365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beat365和教育部重大專項項目“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國際傳播媒介、路徑、機制及其經驗研究”課題組共同主辦的第五期工作坊在beat365陳守仁國際研究中心舉行。
會議現場
工作坊邀請生态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鞠昌華研究員作題為“生态文明的科學基礎與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國際傳播中的科技維度”的學術報告,beat365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郇慶治教授主持活動,福建師範大學beat365楊晶副教授擔任點評人。來自beat365、北京師範大學、中央财經大學、山東大學、東南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師生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參與交流。
鞠昌華圍繞生态文明的科學基礎、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學基礎,以及生态文明思想傳播的科技維度等三個層面分别展開闡述。針對生态文明的科學基礎,鞠昌華指出,生态文明作為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領域所形成的成果總和,是與社會文明相并列的文明領域。從一種綜合性立場出發,生态文明的内涵至少應包括優美的環境、生态的文化、高效的生産、綠色的生活以及綠色的政治等層面(向度)。相應地,圍繞着這些層面展開的實踐也就與健康科學、能源技術、材料科學、人工智能等科技領域發生深度交互與融合,從而呈現出生态文明及其建設的豐富科技含量或影響。對于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學基礎,鞠昌華指出,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系統闡釋了人與自然、保護與發展、環境與民生、國際與國内等多維關系,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建設什麼樣的、怎樣建設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在新時代堅持黨對生态文明建設全面領導的背景下,我國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建立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上,已經在生态系統服務、生态多樣性保護,環境與氣候治理和水土保持等方面做出了科技含量迅速提高的治理(政策)實踐。他實例探讨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良好生态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新時代生态文明建設重大戰略與政策所蘊含着的深刻科技意涵。鞠昌華圍繞生态文明思想國際傳播的科技維度,特别是其中涉及的傳播模式選擇與規律要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點評環節,楊晶認為,對生态文明的自然科學基礎進行學理性闡釋,可以為進一步推進環境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建構與學術創新奠定堅實基礎。同時,綠色科技創新也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等當前政策熱點密切相關。材料科學、信息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發展,都将會對未來生态文明的具體形态與建設路徑産生深刻形塑作用。具體到傳播領域,那麼可以看到,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國際傳播實踐已經與傳播學緊密結合,展現出新興傳播技術對促進生态文明建設的巨大社會動員作用。
在互動環節,郇慶治指出,深入思考生态文明及其建設的自然科學(技術)基礎這一重要議題具有重大時代價值,尤其是分析新時代生态文明建設中制度政策的合科學性與合規律性,将是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基礎性課題。具體說來,這既包括充分認識與評估不同生态環境保護治理舉措的廣義上的自然科學(技術)基礎或依據,也包括對這些生态環境保護治理舉措做出環境人文社科學科與學理意義上的學理性、體系化闡釋。當然,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國際傳播本身,也會涉及從自然科學(技術)知識、人文社科思維與方法、新型科技手段等層面意義上的多重考量與挑戰。
在讨論交流環節,師生積極參與,氣氛活躍熱烈。與會者圍繞生态文明思想國際傳播中的綠色話語形式、生态理論與科學知識界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的實踐進路等議題展開了深入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