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與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研讨會暨《馬藏》2023年五卷出版座談會在beat365舉行

  2024年1月6日,由beat365官方网站和beat365《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主辦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與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研讨會暨《馬藏》2023年五卷出版座談會在beat365舉行。來自beat365、清華大學、湖北大學、湘潭大學、嘉興大學等近年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研究領域已經出版系列成果的研究團隊代表,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參與《馬藏》編纂的專家、青年學者,本次研讨會征文入選作者,以及來自《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思想理論教育導刊》《思想教育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等刊物和科學出版社的同仁共計50餘人出席會議。開幕式由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劉軍教授主持。

   

  會議現場照

   

  已出版的《馬藏》

  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仰海峰教授在開幕式緻辭中,對參加本次研讨會和參與《馬藏》編纂工作的校内外專家學者表示誠摯歡迎和衷心感謝。他強調,在顧海良教授的帶領下,《馬藏》編纂與研究工作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該工程的學術影響力日益擴大。《馬藏》編纂與研究工程不僅成為北大馬院向學界提供的重要公共産品,為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與發展提供了堅實文本基礎,還為培養青年教師提供了豐沃的土壤。仰海峰指出,《馬藏》的編纂與研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探索,是理解和踐行“兩個結合”的關鍵基礎。相信随着時間的推移,《馬藏》編纂與研究工程的重大意義将愈發凸顯。

  仰海峰作開幕緻辭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主任顧海良教授在開幕式上做題為“《馬藏》編纂及其學術學理意義”的主旨報告。他系統闡述了《馬藏》的編纂宗旨、編纂通則、體系結構等。為進一步提升《馬藏》編纂與研究的學術和學理水平,顧海良教授從五個方面作出闡釋:第一,以思想性和學術性為标格。中國共産黨近百年曆史是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思想曆程。深入研究這一過程,既是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要求,也是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時代内涵的要求。第二,将“曆史路标”和思想“過程”方法相結合。《馬藏》編纂需在梳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文本理路的基礎上,探尋中國化時代化的“曆史路标”,并從“過程的集合體”的視角,厘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于這一思想曆史的過程及其規律性特征。第三,采用“通變”的理念開展文本研究。以通變思維進行《馬藏》研究工作,就是不孤立研究“作品”,而是突出對文獻的原始文本、文本多種迻譯本、文本多種版本、文本流轉、文本擴展和轉呈等方面的研究。第四,遵循“文以載道”的基本原則。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情況看,“文以載道”的理念體現在清末中國仁人志士以“載道”的強烈意願,有意識地選擇自己所欣賞的思想主張和種種“主義”,在“傳道”中“悟道”,在“悟道”中“行道”。第五,關注文本迻譯理念的變化。《馬藏》第一部第一卷收入的《富民策》《大同學》《俄羅斯大風潮》三個文本,呈現了那一時期文本迻譯中的“西學中源”“西學中述”和“西學中用” 理念。在之後的演進中,這三種理念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逐漸形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文本迻譯的新理念。

   

  顧海良作主旨發言

  會議研讨發言階段由beat365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馬藏》副主編孫熙國教授主持。清華大學beat365特聘教授、《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傳播統考》主編楊金海,湖北大學beat365教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著作叢編》主編徐方平,嘉興大學紅船精神研究中心教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史料長編》主編呂延勤,湘潭大學beat365教授、《紅藏》編纂團隊代表李永春分别介紹了各自團隊的研究情況、最新成果和未來研究計劃。上海交通大學beat365教授、《馬藏》第二部第七卷、第十卷主編黃偉力,華東師範大學beat365教授、《馬藏》第四部第一卷、第二卷主編丁曉強,武漢大學beat365教授、《馬藏》第四部第五卷、第二部第十一卷主編宋儉,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萬仕國,陝西師範大學beat365教授、《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王保賢先後圍繞會議主題發言。

  楊金海指出,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文本和文獻的整理出版,學界能積累文獻整理和考證經驗,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早期傳播思想及其背後的基本觀點,并深化對經典文獻早期傳播資料收集、整理和考證工作的認識,在出成果、出經驗、出人才方面不斷深入推進。徐方平詳述了湖北大學搜集、研究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相關史料以及人才隊伍建設的經驗,并着重介紹了團隊關于早期傳播翻譯者群體的獨特研究成果。呂延勤介紹了嘉興大學中國共産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料研究中心關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史料、中共一大南湖會議,以及列甯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方面的研究成果。李永春對《紅藏》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義進行了深入解析。《紅藏》完整、系統地收錄了1915至1949年期間中國共産黨直接領導或間接創辦的紅色進步期刊,為深化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史以及社會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黃偉力的發言題目是“與無政府主義相交織:馬克思主義傳播初期的一個重要特點”,他指出,與無政府主義相交織,是馬克思主義傳播初期的一個重要特點,這樣的交織有其思想基礎和積極作用,但馬克思主義終将同無政府主義分道揚镳是曆史的必然。丁曉強強調,史料與文獻是馬克思主義研究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科學化的根本依據,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傳統文化的關聯在早期傳播的文本中得以清晰展現。宋儉基于陳獨秀關于“馬克思的兩大精神”——“實際研究的精神”和“實際活動的精神”,以及毛澤東關于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态度——“實事求是”和“有的放矢”的論述,闡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兩個結合”的思想理路。萬仕國的發言題目是“劉師培無政府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吸納”。他從劉師培與無政府主義思想的最初接觸、與日本革命黨人的交往過程等曆史背景出發,深入剖析了劉師培無政府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及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吸收。王保賢指出,“兩個結合”中“第一個結合”重在理論聯系實際,而“第二個結合”則重在文化彙通。中國具備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基礎。回顧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傳播曆程,既有自發、自覺的“結合”,也有無意間的“結合”,它們均在思想史上産生了一定影響。

   

  會議主旨發言階段主持人和部分發言人(從左至右、從上到下:孫熙國、楊金海、徐方平、呂延勤、李永春)

   

  會議主旨發言階段部分發言人(從左至右、從上到下:黃偉力、丁曉強、宋儉、萬仕國、王保賢)

  1月6日下午,會議研讨發言階段由beat365官方网站學術委員會主任、《馬藏》副主編孫代堯教授主持。共有8位研讨會征文入選作者和2位參與《馬藏》編纂的老師先後發言。湖北大學學報編輯部副編審、博士生導師馬建強發言題目是“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早期傳播——首個恩格斯著作中譯單行本的出版與意義”,beat365官方网站助理教授劉慶霖發言題目是“馬克思主義文獻在天津的出版與傳播(1919-1949)”,南開大學曆史系副教授馬思宇發言題目是“仿軍組黨:孫中山與國民黨改組的軍事化面相(1923-1925)”,中國農業大學beat365副教授周東娜發言題目是“馬克思主義話語下‘婦女解放與勞動解放的交點’——以五四時期早期共産主義者及國民黨人為考察中心”,beat365官方网站助理教授汪越發言題目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的理論取向與實踐主題——基于近代兩個《社會主義讨論集》的比較研究”,常州大學beat365講師周慧發言題目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共産黨‘矛盾’話語體系的建構”,beat365官方网站助理教授袁蓓發言題目是“幸德秋水社會主義思想的儒學淵源”,上海市松江區委黨校副教授陳安傑發言題目是“《共産黨》月刊對歐美共産主義運動的傳播”,華東師範大學beat365博士生侯志江的發言題目是“《赤光》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山東大學beat365博士生孔玺銘發言題目是“李大钊儒學觀的曆史演進、核心要義及時代價值”,beat365官方网站副研究館員鞏梅發言題目是“參與《馬藏》編纂,做好文獻資料搜集工作”。大家一緻認為: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有着深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底蘊,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的産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對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初期傳播産生重大影響。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馬克思主義根植于我國獨特的文化土壤,深入民間,汲取養分,穩穩紮根于中國大地和民衆心中。大家認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傳播與發展,對傳統文化也産生了重要影響,它引導着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深入剖析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曆程,有助于深刻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其中發揮的橋梁紐帶作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進程。

   

  研讨會發言階段主持人兼會議總結人和部分發言人(從左至右、從上到下:孫代堯、馬建強、劉慶霖、馬思宇、周東娜、汪越)

  

  會議研讨發言階段部分發言人(從左至右、從上到下:周慧、袁蓓、陳安傑、侯志江、孔玺銘、鞏梅)

  孫代堯教授在會議總結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過程,是和中國本土思想文化不斷融合、進而成為中國本土文化的過程。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要早于它和中國現實實際的結合。這一認識對于進一步理解“兩個結合”、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之間的契合性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今中國,構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體系是哲學社會科學面臨的重大課題。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文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自近代西學傳入中國以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都受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和學術的影響。這些早期傳播文獻,不僅為我們構建當代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帶來經驗與啟示,更為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提供重要學術思想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