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舉辦“環境正義:從生态經濟學到環境政治學”講座
2024年4月15日,beat365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與beat365官方网站邀請西班牙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經濟學與經濟史榮休教授、環境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喬安·馬丁内茲-阿列爾(Joan Martinez-Alier)作題為“環境正義:從生态經濟學到環境政治學”的學術講座。講座由beat365官方网站博雅博士後、助理研究員曹得寶主持,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導師、beat365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郇慶治擔任點評,來自校内外的20多名師生參加了該講座。
馬丁内茲-阿列爾首先介紹了關于全球環境正義運動研究的理論框架與學科範式。通過聚焦政治生态學和生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他探讨了目前剖析全球環境運動與自然資源沖突的相關分析路徑。馬丁内茲-阿列爾指出,社會新陳代謝(social metabolism)這一分析框架對于理解全球環境正義運動具有重要方法論價值。社會新陳代謝方面的變化與沖突往往是環境資源沖突與環境正義運動的重要起因。通過對當代世界經濟中原材料與能量流動的分析,可以從經濟層面剖析當代全球環境正義運動的屬性與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探讨全球範圍内環境正義運動的模式與特點。在此基礎上,馬丁内茲-阿列爾認為,目前對環境正義運動的研究具有鮮明的跨學科交叉研究特質。這意味着在當今學界,一門環境社會科學正在逐漸生成并不斷發展,這體現出當代環境社會科學内部學科之間的密切關聯與概念交叉,并催生出一門至少包括生态經濟學、政治生态學以及環境社會學在内的環境社會科學前沿研究領域。
随後,馬丁内茲-阿列爾梳理了全球環境正義運動的内在機制與政治經濟動因。以反映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觀測結果的基林曲線為例,馬丁内茲-阿列爾展示了結合物質與能量流動模式對世界經濟展開分析的研究路徑。由于現代工業社會本身已經處于“熵世”(Entropocene)的時代背景之下,因此,結合“熵”(entropy)概念對世界經濟模式中的物質與能量流動加以研究,可以展現出重要的理論分析意義。馬丁内茲-阿列爾指出,世界經濟中的原材料與能量流動并未實現充分循環,而從“熵”的角度來看,這種與全球範圍内資源不充分循環密切相關的自然資源榨取與全球廢棄物轉移機制,實際上構成了當代全球環境正義運動的深層誘因。當今全球南方國家不斷發生的“社會-生态沖突”(socio-ecological conflicts),本身便根植于這種不公正的世界經濟體系與全球自然資源流動模式之中。
最後,馬丁内茲-阿列爾結合對“環境正義地圖”(Atla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所收集到的全球範圍内相關案例的分析,探讨了當今全球環境正義運動的模式與特點,以及這方面相關研究對社會運動理論的啟示。馬丁内茲-阿列爾指出,從一種整體性的視角來看,當代全球環境正義運動已經展現出諸多圍繞自然資源糾紛所産生的特定利益訴求與運動事件,體現出集體動員模式與運動網絡的形成,其中部分環境正義運動甚至已經從非正式運動發展為特定的運動組織,這些現象都體現出當代全球社會運動的若幹鮮明特點。而結合“環境正義地圖”所提供的案例材料,馬丁内茲-阿列爾進一步分析了當代全球環境正義運動中所涉及到的全球南方國家農民、原住民等多元化的社會行動者,探讨了全球環境正義運動圍繞土地、水資源等不同類型的自然資源所引發的社會沖突模式,并認為,從“社會-生态”的研究視角出發,全球環境正義運動研究不僅涉及到生态經濟學與政治生态學本身,還與農政問題、城市研究乃至性别研究存在着理論交叉與概念關聯。
在點評環節,郇慶治指出,馬丁内茲-阿列爾從社會新陳代謝的理論範式出發,分析了全球環境正義運動的政治經濟機制與模式,并把這種研究與作為跨學科範式的環境人文社會科學緊密結合。這不僅為我們理解當代全球環境正義運動提供了重要啟示,也凸顯出當代跨學科環境人文社會科學這一學術範式的鮮明特征與理論特色。在當今國際格局急劇變化的背景下,對全球環境正義運動加以研究,既可以為我們理解當代自然資源管理與全球治理問題提供重要參考,但同時也面臨着來自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挑戰。在互動環節,馬丁内茲-阿列爾和參與講座的師生就環境正義與代際公平的關系、生态經濟學與環境政治學的概念範式與研究路徑差異等問題進行了進一步交流與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