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的視角:機會公平、權利公平和規則公平——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二十大”專題講座順利舉辦
6月1日晚,廈門大學特聘教授,原福建省哲學學會會長、廈門大學哲學系主任徐夢秋教授應邀為學院師生作“馬克思主義的視角:機會公平、權利公平和規則公平——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二十大”專題講座。講座由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教授宋朝龍擔任主持人,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林鋒,beat365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助理教授陳紹輝,beat365官方网站助理教授李洋、袁蓓,博士生王先鵬擔任與談人。本次講座采取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的方式,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苑秀麗與來自beat365、廈門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等學校的數十名本碩博同學及100餘名線上聽衆參與此次講座。
徐夢秋教授從機會公平、權利公平、規則公平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展開論述。他認為,目前,雖然社會各界對于“機會公平”的呼聲愈發高漲,但是,各界對于“機會公平”的定義含混不清。結合馬恩經典著作、黨中央文件、現實語境,他提出,機會就是參加某種活動的權利,即行為權。機會可分為由偶然性造成的機遇和由社會賦予的參與某種活動的權利,機會公平中的機會指的是後者。機會公平就是能力相當且意願相同的主體,都應有參加與其能力相匹配的活動的權利。這種平等有以能力為本位、排除身份歧視、尊重個體意願三個特點。對社會而言,實現機會平等,就是要根據能力的種類和大小分配相應的機會和應用機會的必要條件,這樣才能保證機會平等既包括形式平等,又能保障實質平等。在機會分配中,應有利于促進弱勢群體能力的發展,要堅守不損害弱勢群體利益的底線。他強調,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的辯證統一論者。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社會主義勞動和分配原則是機會公平和結果公平的統一,是真正的、實質的公平。同時,規則公平是機會公平的先決條件。在機會配置的過程中,規則公平保證能力相當的人們參加對應活動的準入資格平等,要通過民主程序确立公平規則。他表示,從黨的十八大到二十大,黨中央反複要求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唯有如此,才能使所有主體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在平等有序的競争中形成百舸争流、萬馬奔騰的新局面。
圍繞徐夢秋教授的講解,陳紹輝老師分享了自己在學術的現實關懷、權利平等的概念、馬克思主義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的辯證統一等方面獲得的啟發,并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時代任務為切入點與徐夢秋教授展開讨論。
李洋老師立足于《論猶太人問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等馬恩經典原著中涉及的公平概念,提出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公正、平等,隻有在社會得到結構性改變之後,人和人之間才能談及真正的機會平等。
袁蓓老師談到,徐夢秋教授在研究問題時采取了理論聯系實際、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機會公平、權利公平、規則公平有鮮明的現實指向。同時,她就“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構建過程中,如何協調資本市場和權利公平的關系”問題與徐夢秋教授進行交流。
王先鵬認為,徐夢秋教授的規範論研究具有開創性意義。這一研究表明,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具有實證性維度,也具有規範性維度。這場講座使大家對馬克思主義公平觀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青年學子的成長成才大有裨益。
林鋒教授最後指出,機會公平與結果公平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非常關鍵,在《哥達綱領批判》等文本中可以找到充分依據。馬克思談論的公平不是絕對的平均主義,而是在承認個人能力有差别的前提下實現的社會公平。馬克思的終極理想是按需分配。
之後,宋朝龍教授進行活動總結。他認為,馬克思主義自身要獲得普遍意義,就應從馬克思主義視角研究機會平等、權利公平、規則公平,并将其提升到規範性的層次。徐老師的講座考察了如何将機會、權利與規則公平從批判性的話語變成正面評述的話語,在思維範式上為參會師生帶來許多啟發。
在講座中,徐夢秋教授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高度的現實關懷給與會師生留下深刻印象,激發了大家的理論興趣與學術熱情。會後,與會師生與徐夢秋教授集體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