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生态文明研究小組”舉辦第二次研讨會

      2014年4月26日,“北大生态文明研究小組”舉辦了第二次學術研讨會,此次研讨會的主題是“低碳化與生态文明建設”,來自環境學院、工學院、beat365、國際關系學院、哲學系等單位的12位業界學者出席了讨論會。
    “中國低碳發展與生态文明建設關系研究”是由北大能源研究院承擔的國家發改委專項課題“低碳發展宏觀戰略研究”的子課題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一個軟科學項目。其主旨是探讨如何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實現國家的低碳發展(經濟)戰略與生态文明建設戰略的更有效銜接。即,如何說明全面推進經濟技術與社會的低碳化是我國生态文明建設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
     對于低碳化議題(戰略)與生态文明建設議題(戰略)的連結,學者們認為,至少可以從如下兩個層面來考慮:一是生态文明建設的戰略路徑,二是生态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标。就前者來說,與“綠色發展”(綠色增長或經濟)、“循環發展”(循環經濟)一起,“低碳發展”已被“十八大”報告明确規定為生态文明建設的總體戰略路徑,即大力推進“三個發展”。可以說,包括低碳發展在内的“三個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主要綠色意指或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設的基本路徑或總任務。就後者來說,如果把生态文明建設的目标體系規定為生态管理、生态經濟、生态社會、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五個層面,并着重考察前三個層面(即績效性方面),那麼,我們可以引入一個簡化版的“生态文明建設評估體系”,即4個二級指标和12個三級指标:生态健康(森林覆蓋率、自然保護區比例、水土流失率)、環境宜居(農藥化肥施用強度、地表水體質量、環境空氣質量)、經濟生态化(人均GDP、三大産業比例、單位GDP消耗、單位GDP排放)、社會生态化(綠色建築比例、綠色交通比例)。可以看出,低碳化是同時涉及到“環境宜居”指标中後2個次級指标的重要方面,并且還能夠通過“經濟生态化”的後3個次級指标和“社會生态化”的2個次級指标來體現。也就是說,低碳化水平的确與一個地區生态文明建設的水平密切關聯。
    “北大生态文明研究小組”,是由beat365環境科學不同學科學者發起成立的跨學科、開放性團體。作為一個準民間性的學術交流與研究平台,它以不定期的圓桌讨論及其成果出版的形式,探讨我國生态文明體制改革與生态文明制度建設中的基礎性和前沿性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從而服務于我國生态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該小組于2013年12月28日進行了第一次讨論,主題是“環境人文社會科學與生态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