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願每個學生都能遇到好老師——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教師節重要
第30個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師範大學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用飽含情感的話語深入淺出地論述了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的問題。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深刻領會好老師在黨和人民心目中沉甸甸的分量,按照總書記提出的好老師的四個标準對照要求自己,努力成為符合黨和人民要求、學生喜歡和敬佩的好老師,努力讓每個學生都能遇到好老師。
成為一名好老師,首先要始終牢記和守護教師職業的神聖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教育的任務是培養人,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承擔着傳光明之道、授立身之業、解人生之惑的神聖使命。如果說對學生個人、學校、國家和民族來講,好老師是幸運、是光榮、是希望,那麼,對于教師來講,能夠從事教育工作,并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好老師,又何嘗不是自己人生的莫大幸運和光榮!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焉”,其中,最大的快樂,莫過于“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既然選擇了教育工作,就應當深刻體悟教師的崇高職業價值,珍惜教師的榮譽,發自内心地熱愛學生,用智慧和愛心點燃學生的夢想,照亮學生成長的路,從心底把教書育人作為人生的最大快樂和滿足。
成為一名好老師,關鍵在于長期的教育、學術和道德修養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好老師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學管理實踐中、在教育改革發展中鍛煉成長起來的。”人們也常講:“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經世易遇,人師難逢”。這些都深刻說明要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好老師是不容易的,不僅要有成為一名好老師的良好願望,更重要的是要有為成為一名好老師不懈奮鬥、終身以之的決心、耐心、恒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和深入闡述了好老師必不可少的四個方面的共同特質,号召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為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成長進步指明了方向。
好老師理想信念為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這個“道”并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也不是靜止的,而是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從傳統社會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樸素理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的崇高情懷,到中國共産黨人為實現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而奮鬥的共産主義信仰,以及為人民服務的政治主張和實踐,中華民族所推崇的“道”随着時代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内涵,發展到新的境界。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教師要履行好“傳道”的使命和職責,最重要的就是要心中裝着國家和民族,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崇高信念,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積極傳播者,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築夢、追夢、圓夢,讓一代又一代年輕人都成為實現我們民族夢想的正能量。
好老師道德情操為範。“師者,人之模範也。”師者為師亦為範,學高為師,德高為範,教師的職業特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好老師是學識魅力與人格魅力的統一。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為人處世、于國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價值觀。一個老師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惡、義利、得失等方面老出問題,怎麼能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教師隻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則,學生才能以師為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必須率先垂範、以身作則,發揚“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自覺堅守精神家園,堅守人格底線,帶頭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和中華傳統美德,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要把敬業愛生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準則,去除浮躁之氣、遠離功利之風,執着于教書育人,把心放在學生身上,把根紮在三尺講台,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決不能身在學校卻心在商場、心在官場、心在名利場,在金錢、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
好老師紮實學識為基。老師自古就被稱為“智者”。紮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态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如果教師知識不紮實、教學不過硬,教學中必然會捉襟見肘,更談不上遊刃有餘。學生往往可以原諒老師嚴厲刻闆,但不能原諒老師學識淺薄。特别是在當今的信息時代,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日益多元、各種新知識不斷湧現,要成為一位好老師,自己所知道的必須大大超過要教給學生的範圍,不僅要有勝任教學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廣博的通用知識和寬闊的胸懷視野,具備學習、處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成為既能授人以魚,又能授人以漁,能夠在各個方面給學生以幫助和指導的智慧型老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過去講,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現在看,這個要求已經不夠了,應該是要有一潭水。”這就要求老師必須始終處于學習狀态,站在知識發展前沿,刻苦鑽研、嚴謹笃學,不斷充實、拓展、提高自己。如果少年強則中國強,那麼,如何讓少年強以及中國強的任務,在很大程度要靠老師的淵博學識和孜孜不倦的傾心傳授來完成。
好老師仁愛之心為本。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心是學生打開知識之門、啟迪心智的開始,愛心能夠滋潤澆開學生美麗的心靈之花。教師的仁愛之心,不簡單等同于父母愛子女,這是一種對國家、民族的愛在教師身上的體現,是一種無私的愛、不求回報的愛,既包括愛崗位、愛學生,也包括愛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的仁愛之心是以師生相互信賴為基礎的,這種信賴就是尊重、理解和關懷。教師要真誠地尊重學生,把學生看作獨立完整的社會人,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讓學生在獲得尊重、信任的同時學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教師要充分地理解學生,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善于分享自己的感受,從而達到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教師要寬容地關懷學生,所謂寬容不是妥協、不是放縱,而是平等對待一個個性格愛好、脾氣秉性、興趣特長、家庭情況、學習狀況不一的學生,精心加以引導和培育,因材施教,決不厚此薄彼,是愛中有嚴,嚴中有愛,以關愛的心态分析學生的不足與過錯,進而激勵學生的上進心與志趣,以高度的責任心達到育人的目的。一位有着仁愛之心的好老師,他的眼神必定是慈愛、友善、溫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無論身處何地,都能讓人充分感受如沐春風的師者風範。
黨和人民把最崇高的榮譽、最深切的囑托給予了老師,孩子們、學生們用最純真、最渴望的眼神凝視着老師,老師的使命何其神聖,老師的職業何其光榮,老師的責任何其重大!每一位老師又怎能讓人失望,怎能不竭盡全力做黨和人民滿意、學生喜歡和敬佩的好老師!為了不負這樣的厚望,老師們,吾輩其勉乎!
編輯: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