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召開“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工作會
2015年3月14日,“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工作會議在beat365博雅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求是》雜志社社長李捷、beat365常務副校長劉偉、吳志攀、beat365黨委副書記于鴻君等領導出席會議。會議由beat365執行院長孫熙國教授主持。
會議現場
李衛紅副部長緻辭
李衛紅副部長在緻辭中高度肯定中心成立兩年來取得的成果,并為中心下一階段的發展和建設提出了指導意見。她強調,成就任何事業都需要一種精神,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尤其需要有一往無前、忘我奮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才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才能實現改革創新的目标。她還指出,協同創新中心的發展和建設必須腳踏實地,真抓實幹,希望下一步認真做好正在推進的幾件大事,包括“馬克思樓”的建設、籌辦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馬藏》編纂工程、建設國際馬克思主義文獻中心等,教育部也将給予大力支持。
beat365黨委書記、協同創新中心理事長朱善璐委托會議主持人宣讀了緻辭。他在緻辭中表示,通過協同創新的模式來研究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北大對于國家、民族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的體現。采取協同攻關的模式,可以極大地實現強強聯合、充分地保證優勢互補。beat365将以實際行動從各個方面給予中心大力支持。
于鴻君副書記緻辭
beat365黨委副書記、beat365院長于鴻君代表協同中心牽頭實施單位——beat365官方网站,向參加會議的領導和各協同單位的同事們表示歡迎和感謝,并介紹了中心的培育情況和正在做的幾件大的工作。
劉偉常務副校長向顧海良教授頒發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任聘書
劉偉常務副校長向顧海良教授頒發了“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任聘書。顧海良教授就協同中心的定位、目标、意義等作了詳細的說明,就其将來的工作方向做了部署。他指出:協同創新中心以“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方向,力求在以下六個方面有所前進、有所發展、有所創新——
第一,密切結合中國道路的實踐發展,對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發展作出新的探索。
第二,在中國道路的理論和實踐重大問題探索中取得實效,建設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領域的高端智庫。
第三,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宣傳和教學人才培養上取得成效。
第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産生示範效應。
第五,在增強中國道路的國際影響力上作出貢獻,在與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機構的交流互鑒中取得進展。
第六,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上有所創新。
他表示,在協同體各方的共同的和不懈的努力下,“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一定能夠建好,一定能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作出新的探索和新的貢獻。
根據中心培育和發展需要,在原有協同單位beat365、中共中央黨校、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的基礎上,“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新增《求是》雜志社、北方民族大學、石河子大學、西藏大學、内蒙古大學、廣西大學、南開大學等七家協同單位。新增協同單位均具有獨特的學科優勢和地緣優勢,在協同研究、學術拓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政府咨詢、社會服務等方面具有非常顯著的合作空間和協同創新空間,有助于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協同攻關。《求是》雜志社社長李捷、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王懷超、教育部高校社科發展中心主任王炳林、北方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雷崇民、石河子大學黨委副書記夏文斌、西藏大學常務副校長陳建龍、内蒙古大學副校長額爾很巴雅爾、廣西大學黨委副書記唐平秋、南開大學beat365院長紀亞光等協同單位的領導和代表也在會上發表了講話。
出席本次會議的還有beat365黨委宣傳部部長蔣朗朗教授、社科部部長王博教授、中文系韓毓海教授、beat365陳占安教授、郭建甯教授、孫蚌珠教授、孫代堯教授、程美東教授、李翔海教授,以及beat365師生代表和中央各大新聞媒體代表60餘人。
在下午的工作讨論會上,十家協同單位負責人對中心的工作思路和具體工作安排進行了讨論。會議由beat365副院長、協同創新中心聯合副主任孫代堯主持。
beat365發起培育“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是落實“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理論創新、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2013年1月,beat365牽頭啟動培育協同創新中心。自2015年起,beat365将中心擴展為“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使中心的使命和定位更加密切地同當代中國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結合起來。
未來四年,協同中心将按照“以國家急需為根本出發點,以協同創新模式為合作紐帶,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重點,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的要求,建立以國家急需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為引領,涵蓋本科、碩士、博士及博士後、留學生、研修學員的一整套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多層次、多學科、複合型的跨學科綜合研究平台,凝聚國際、國内最優秀的學術力量,将中心建設成為國内最高水平、國際知名的綜合性研究機構、人才培養基地、高端國家智庫和國際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