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經濟學與當代——顧海良教授新著《百年論争》研讨會召開

由beat365“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主任顧海良教授主編的《百年論争——20世紀西方學者馬克思經濟學研究述要》于2015年1月由經濟學科出版社出版。3月21日,“馬克思經濟學與當代——《百年論争》研讨會”在北京裕龍國際酒店召開。來自國家新聞出版署、beat365、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武漢大學、首都經貿大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校等單位的近20位專家參加了研讨會。beat365官方网站黨委書記孫蚌珠教授代表單位到會祝賀并做主題發言。

顧海良教授介紹了這部曆經十年的力作的編寫過程和主要内容。《百年論争》是“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和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從2004年開始籌劃至2015年面世,編寫工作經曆了整整十年,其間數易其稿,在内容和結構上都做過許多次變動,才得以以現在的姿态呈現給讀者。主編顧海良教授多年來一直緻力于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教學和研究,本書是對百年間西方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回顧和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發展的“曆史路标”的探尋,是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當代發展而做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對于理解馬克思經濟學的現時代意義具有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成型于19世紀中葉,而20世紀是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發展經曆的第一個完整而重要的世紀。對20世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曆史回顧,顯然不能隻限于中國學者的理論成就和學術成果,也要關顧國外學者,特别是西方學者的學術探索和理論建樹。回顧這百年間的發展,在我國學術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視域的“盲區”,就在于對西方學者關于馬克思經濟學的多方面、多視野研究的缺乏和偏見。缺乏對西方學者研究成果的了解,就難以對20世紀經濟思想史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進行整體的研究和把握。彌補在這一領域的缺憾,便是《百年論争》成書的初衷。

《百年論争》着力于20世紀西方學者對馬克思經濟學或馬克思經濟思想研究的述評。而這裡的西方學者,以西方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為主體,但也包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批判者,以及那些熱心于“溝通”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研究者、那些自稱“價值無涉”的“純粹學術性”的馬克思經濟學研究者。全面把握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全面理解19世紀40年代及之後40年間馬克思實現的經濟學科學革命意義的基點,是認識一個半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體現的科學理論和科學精神的根本,也是現時代發展和拓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對馬克思經濟學基本理論的理解和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之一,就是綜合分析國内外學者有關馬克思及其之後經濟學基本理論的研究成果,以及依此而形成的各種理論流派和思潮,特别關注曆史上有關的重要理論論争和新的理論探索,評價理論論争各方的主要觀點、分析方法和學術背景、論争結果及其影響等。

《百年論争》涉及西方不同國家的、不同經濟學流派的200多位經濟學家的近300篇(部)著述中的觀點。由不同學術流派構成的學者,對馬克思經濟思想作出的不同方面、不同傾向、不同觀點的解說和理解,對20世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産生了不同的作用。特别是這些西方學者之間在各個層面進行的不同傾向和不同觀點的交流、交鋒和交融,對20世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更是影響深遠。

《百年論争》的主線依照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主題,特别是《資本論》的理解結構,來展示西方學者對馬克思經濟學的“論争”。《百年論争》共分為上、中、下三冊,共180萬字,分十篇展示西方學者的論争主線。上冊分為四篇,探讨馬克思經濟思想的曆史地位與現代意義,馬克思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勞動價值理論以及貨币理論。中冊分為三篇,包含剩餘價值和利潤理論,轉形問題,資本積累和社會資本再生産理論。下冊分為三篇,涵蓋利潤率趨向下降理論,經濟危機理論和馬克思與凱恩斯、斯拉法的比較研究。這十個理論主題,首先構成馬克思經濟思想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論觀點,如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和資本積累理論等,構成了馬克思經濟學的精髓和理論支柱,這些主題同馬克思經濟學在20世紀的幾度“複興”密切相關,是幾次“複興”的内在的理論動因。其次,這十個理論主題也呈現了20世紀西方經濟學界對馬克思經濟學研究和論争的主要論題和脈絡。如“轉形”問題,就是20世紀西方各經濟學流派,包括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學者和主流經濟學學者多次探讨和激烈論争的理論主題,甚至可以說是20世紀馬克思經濟學在西方發展的主要線索。再次,這十個主題凸顯了20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發展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提出的新的課題,如利潤率下降理論、經濟危機理論等研究,都體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中“回到馬克思”、“回到馬克思經濟學”的趨向。最後,這十個主題也比較全面地展現了20世紀西方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新的趨勢與傾向,如在對馬克思與凱恩斯、斯拉法的比較研究中出現的“溝通”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傾向。

《百年論争》以“述要”為特色,強調對不同學者所論述問題的基本觀點的陳述,以及不同學者在對同一理論問題論争中的不同觀點及其分歧的陳述;在對這兩個方面陳述的基礎上,再作出簡要的評論和評價。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廣大研究者提供更大的理論探究空間,也是為了避免對不同的學術觀點流于簡單的“貼标簽”式的評論。其實,“述要”的特色,在對《百年論争》十個主題的确定上,特别是在對每個主題的主要論題的梳理上和對主要理論觀點以及相應著述的選擇上,得到較為完全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