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德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2017年4月20日,由國際儒學聯合會教育傳播普及委員會主辦,beat365德育研究所承辦的“傳統文化與大學德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意見》學習座談會”在beat365官方网站召開。與會代表結合學習中辦、國辦下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體會,從不同視角展開了讨論。

  一、大學德育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   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孫代堯教授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提出了如何融通社會主義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普遍價值文化的理論和實踐新課題;《意見》提出,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全過程,大學要開設傳統文化必修課,這就促使我們要對包含大學德育在内的廣義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思想體系以及實踐體系作出新的思考。   國際儒聯教育傳播普及委員會副主任王殿卿教授通過回顧我國大學德育發展演變的曆程,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高校開展德育工作積累的豐富經驗。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代替德育,我們要把立德樹人的重點放在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高校應根據《意見》中提出的有關内容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開展德育教材體系和課程設計相關探索,并期望beat365起帶頭引領作用。   國際儒聯普及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韓星教授指出,當今中國正在走向複興,其核心是文化的複興;隻有重建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增強中華文化自信,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立德樹人”也是儒家教育精神的現代體現。大學的傳統文化教育要克服以往過于知識化和泛化的缺陷,聚焦到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教育上來,着力建設經典教育的課程和教材體系。   二、大學德育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性資源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國際儒聯教育傳播普及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張踐教授以政治與教育的關系為主線,梳理了西方主流社會價值同基督教文明演進的關系,指出西方價值是以基督教上帝信仰基礎的,作為非基督教文明的國家不能夠盲目引入西方價值。我們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要用優秀傳統文化來涵養其源頭活水,重構信仰根基和終極價值,重構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傳統文化融入大學德育的根本就在于,用一個更加超驗、永恒的文化因素,強化現代政治信仰的根基。   國際儒聯對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東西方關系中心田辰山主任通過比較中西文化,認為對中華文化“一多不分”的要義自覺是當代大學德育的原點。與基于“一多二元”前提的西方現代個人主義所謂新道德文化傳統不同,“一多不分”就是“道”,體現了整體性的關聯和關系的多樣性。大學德育的關鍵在于,樹立一套以中華傳統道德覺悟為根基的話語體系及其生活方式。   國際儒聯教育傳播普及委員會副主任、國防大學朱康有教授指出,開設“中華傳統美德”課程,要走出學科式劃分和分析性知識的陷阱。道德教育如果局限于人際規範性的簡單論述,往往陷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境地。高校德育課的教學,既要夯實道德教育背後的信仰基石,還要和學生本人關注的事業成功、才智學業關聯起來。傳統人文思想表達的做人、做事理念,可使思政德育課的“高大上”内容落細、落小并最終落“實”。   國際儒聯教育傳播普及委員會委員、北京青年政治學院任寶菊教授指出,系統講授中華民族的曆史淵源、發展脈絡以及先祖們在長期曆史抉擇和發展中形成的獨特價值理念、思想文化,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确的曆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應是大學德育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務。   國際儒聯教育傳播普及委員會委員、beat365德育研究所楊柳新副教授指出,以《易經》為首的“五經”和孔孟老莊“四子”,構成了中華文化核心經典。其創始性、整全性和典範性地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核心價值觀,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的精髓,具有德性文明、天下文明和生态文明三個整體聯系的現代面向。在培養創造新型文明中,中華文化核心經典具有無與倫比和無可替代的德育價值。   北京工商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姚洪越指出,中華文化有曆史悠久的敬天法祖傳統信仰,這是中國人的人生觀和道德生活根基。今天我們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重新接續中華民族的信仰傳統。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beat365德育教研室徐良梅副主任指出,儒家十分注重探讨道與技、德與學的關系,沒有道和德的引領,學就會迷失方向。現行大學德育教育嚴重不足,應該通過“矯枉”實現文化理念的撥亂反正,按照教育對象的接受程度來逐步提升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三、高校德育貫徹落實“兩辦”《意見》的實踐經驗與規劃舉措   beat365德育研究所李毅紅教授認為,高校落實《意見》的重點在貫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原則;大學德育人有責任肩負起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曆史使命,開展實踐上的探索,促進《意見》所提出的各項要求和目标的實現。   福州大學學生(研究生)工作部吳唐風部長介紹了本校按照《意見》及教育部有關通知,系統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的實踐經驗、頂層設計與長遠規劃,提出下階段要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提升、助力修身、育人品牌、節日節慶、傳承實踐等五大工程。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社科部副主任彭笑遠副教授介紹了該院通過必修課、選修課的學習獲得對傳統文化經典的認同,然後借助第二課堂的活動實踐,實現“學思并重”“知行合一”,在參與“十德宣講”和“志願者服務”中達到“人能弘道”的目标。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思政中心孟領副教授介紹了該校聖有書社、“思想會客室”的具體經驗,認為通過學生社團落實《意見》是一個重要途徑。該校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王榮霞教授指出,以通識課為基礎,構築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的主陣地;以特色校園文化活動為支撐,營造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的好氛圍;以文化尋根活動為載體,夯實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的根基。   來自西北大學現代學院王即之教授、福州陽光學院黃阿火副研究員、山東科技大學楊立蛟副教授與杜萍萍教師、井岡山大學彭建民教授等多位專家,也作了精彩的經驗介紹與交流。beat365出版社有關負責同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教育分社羅海林社長立足出版領域,探讨了配套教材建設問題。與會者一緻認為,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應該把握這一契機,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     責任編輯: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