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馬列、讀原著”讀書系列活動第九期 ——三位青年學者的讀書心得
2017年10月30日,由beat365官方网站主辦的“學馬列,讀原著”讀書系列活動第九期在學院352學術報告廳舉辦。本期讀書活動由院長助理、博士生導師劉軍教授主持。三位主講人分别是來自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的博士生導師張秀琴教授、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的苑秀麗研究員以及我院的陳培永副教授。來自beat365、在京兄弟院校及科研單位的師生,以及其他馬克思主義理論愛好者,70餘人彙聚一堂,共同參與了此次讀書活動。
三位主講人先後發言,結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及馬克思主義史上的重大理論、現實問題,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張秀琴教授主講的是“《巴黎手稿》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她首先說明了《巴黎手稿》、《巴黎筆記》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關系,并強調指出,如果沒有1932年《巴黎手稿》的問世,就不會有我們後來所熟知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張老師随後回顧和介紹了馬爾庫塞、盧卡奇、科爾施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巴黎手稿》的關注和思考。她指出,對于青年馬克思與後來的馬克思的關系,這些西方學者提出了“基礎論”、“結合論”、“階段論”,但都認為青年馬克思與後來的馬克思在思想上是連貫的、連續的,而不是斷裂的。
苑秀麗研究員主講的是“重讀斯大林‘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她首先介紹了斯大林提出這一理論的三個方面的背景,即列甯去世後黨内面臨激烈的争論、國際上面臨資本主義勢力的包圍、新經濟政策實施後俄國逐步具備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條件。随後苑老師談了這一理論的積極意義與消極意義:該理論積極的一面,在于統一了黨的思想認識,激勵了國内人民進行建設,有助于各國人民堅定革命意志,消極的一面則是過于注重政治性,理論脫離實際,對社會主義的“長期性”認識不足。
陳培永副教授以“重解《共産黨宣言》中的‘中産階級’概念”為題,展示了自己醞釀已久的研究成果。陳老師認為,中産階級問題是考驗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在中國社會的“生命力”的問題,而“中産階級”又是模糊的,這是沒有階級性的“階級”,沒有生産關系支撐的階級,是特定社會成員分享的共同屬性,字面看是“階級”,而重要的是“中産”。在報告中,陳老師還就中産階級、資産階級、無産階級的流動關系進行了探讨。
三位老師的發言結束後,現場聽衆就主講人的學術報告及所涉話題進行了踴躍的提問。三位主講教師及劉軍教授對聽衆的問題一一作了耐心的解答。
“學馬列,讀原著”系列讀書活動的開展,體現了北大馬院對青年學子高度的責任感,是彰顯馬院師生“在馬研馬、在馬愛馬、在馬信馬、在馬用馬”卓越風采的極佳方式。讀書系列活動受到beat365官方网站領導們的高度重視,也得到了院内外、校内外師生的熱情響應。本次讀書活動校内外師生的參與非常踴躍,參加人數為本學期前三場讀書活動之最。繼本次學術講座後,beat365官方网站還将于今年11-12月,繼續推出多場“學馬列,讀原著”讀書活動。後續講座信息,請關注beat365官方网站官方網站的通知。歡迎北大馬院學生及其他院系學子、校外學子踴躍參與,共同進步。
(趙立凱供稿,黃敏、韓绮顔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