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馬克思主義發出時代最強音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
【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圓桌對話】
主持人:
本報記者 鄧晖
嘉賓: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 韓震
beat365官方网站執行院長 孫熙國
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院長 郝立新
清華大學beat365黨委副書記 朱安東
編者按:
“實際工作中,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标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直指當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存在的核心問題。今天,我們必須深刻思考:中國為什麼還需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如何發出時代最強音?
1 、中國為什麼還需要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就是一門研究如何讓勞動者、讓最廣大的人民群衆過上好日子的理論。隻要這個目标追求還沒有實現,馬克思主義就不會過時,其生機和活力就會不斷迸發”
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别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标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但近年來,社會上甚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存在雜音: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産生于歐洲的馬克思主義不适用于有着不同文化傳統的中國”。我們不能漠視這些疑慮,因為這關系到中國舉什麼旗、走什麼路,關系到中國的前途。
韓震: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之所以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一是因為其科學性。我們不能把馬克思主義隻看作是一種意識形态,它更是一種指導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内在聯系及發展規律,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二是因為它是與時俱進、開放發展的理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用短短幾十年,把一個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推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這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強大生命力。第三,凡是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受到幹擾時,我們就會走彎路、出亂子。無論“左”還是“右”的幹擾,都曾給我們的事業發展帶來許多障礙,教訓慘痛。
孫熙國:恩格斯說:“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主義在今天的價值和地位,由今天中國和世界對它的需要程度決定。馬克思畢其一生,就是尋求勞動者的自由、發展和解放道路;馬克思主義就是一門研究如何讓勞動者、讓最廣大的人民群衆過上好日子的理論。隻要這個目标追求還沒有實現,馬克思主義就不會過時,其生機和活力就會不斷迸發。
一切理論和認識都來自實踐。不同時代的理論歸根到底是由不同時代的不同生活實踐和任務要求決定的。今天的中國人民期盼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向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呼喚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面對、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并由此推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如果我們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那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最終也不可能發揮應有作用。
郝立新: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由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與學說體系。馬克思主義是完整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是關于資本主義發展和轉變為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了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立場,立足于現實世界或實踐生活過程,強調要在“解釋世界”的基礎上“改變世界”,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偉大工具,是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顯微鏡和放大鏡。它具有科學認識功能,有助于提高人們的科學素質和思維水平,更好地認識世界,洞察社會,把握人生;它具有社會評價功能,有助于人們正确地評價社會現象,揚善抑惡,褒良貶劣;它是識别和批判僞科學和錯誤思潮或觀點的銳利武器,有助于人們辨别是非,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價值導向和輿論導向,引導社會健康發展。今天,面對現實世界中紛繁複雜的矛盾和問題,迫切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聚焦和研究中國問題,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和改革中的種種矛盾,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構築符合時代精神的價值觀念,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朱安東:曆史證明,隻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我們才能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才能更快地推動社會主義建設。蘇東劇變的曆史也證明,一旦放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社會主義建設就會遭遇挫折甚至失敗。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資本主義的矛盾進一步加劇,2008年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的爆發,以及之後西方國家陷入經濟停滞和政治衰敗的困局,無不驗證了西方相關理論的“貧困”,彰顯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生命力。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即便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也在學界和社會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某些國家出現了馬克思的一些著作脫銷的情況。
2、 邊緣化、被冷落,馬克思主義漸行漸遠?
“一些學科研究和建設離開了中國實際,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加分析地把國外學術思想和學術方法奉為圭臬”
主持人:學術界曾經流傳一句順口溜:“有的哲學研究者不好好說話,有的經濟學研究者不說中國話,科學社會主義研究者沒地方說話。”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取得了不少成績,但馬克思主義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已經造成了嚴重後果。
朱安東:在一些學科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同時西化傾向嚴重。馬克思主義被認為是過時的理論,而把西方理論不加辨别地推崇為現代的、科學的理論,并在其基礎上提出政策建議以指導實踐;某些機構不顧國情引入并推行個别西方國家的學術評價标準、學生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
在一些學科的科研中,一些雜志隻發表運用西方的概念、理論、模型和方法來進行研究的文章,少發或基本不發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進行研究的文章。而在一些學術和政策論壇上,各種用西方理論來分析我國和世界的研究不少,而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世界和中國的聲音少見,馬克思主義在這些論壇上“失聲”。
有些大學的專業教學中,圍繞西方理論開設的課程數量和課時數遠遠超過馬克思主義的課程數量;一些教師直接采用西方原版教材或中文譯本,拒絕使用中國學者編著的教材,更遑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學者編著的教材,馬克思主義在某些學科教材中“失蹤”;教師在教學中對西方理論較少甚至沒有科學批判;在研究生招生的專業課考試中,西方理論所占比重遠遠超過馬克思主義,甚至不考馬克思主義的内容。
在這種背景下,在一些學科中,原來一些學習馬克思主義出身的學者被迫轉向西方理論的科研和教學,不少青年學生冷落馬克思主義而選擇西方理論。這可能帶來兩方面嚴重後果,一是導緻在青年學生中西方錯誤思潮流行,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傾向嚴重,偏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養目标;二是誤導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以經濟學為例,近年來中央每次有新提法,社會上就會有新自由主義的解讀出現,試圖影響中央決策和政策執行。而這兩者都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不得不防。
孫熙國:馬克思主義在一些學科中“失語”,具體表現為一些學科研究和建設離開了中國實際,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加分析地把國外學術思想和學術方法奉為圭臬,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漸行漸遠。一些學者的研究缺乏對中國問題的關照,無病呻吟,理論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對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對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對一些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對國内外重要思想理論動态,對我們正在進行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漠不關心,要搞所謂“純學術”。一些理論看起來花裡胡哨,表面上很熱鬧,但中看不中用,根本原因就是對當代中國社會實踐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缺乏足夠的闡釋力。
馬克思主義在一些人文社會科學學科中的“失語”必然導緻在教材中“失蹤”。本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别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标志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可有些學科的教材中見不到馬克思主義的影子。一些人由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不透,認為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寫出的教材,隻是一種意識形态的說教,學術含量低,甚至沒有學術含量。一些學者痛心地說,馬克思主義在有些教材中已經到了全面失守的程度。
馬克思主義在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和論壇上的“失聲”緊密聯系在一起。一個時期以來,個别學者以與馬克思主義唱反調為時尚,把贊同和宣揚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視為無知、教條和水平低下。久而久之,在一些地方便形成了将馬克思主義“污名化”的風氣,緻使一些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羞于承認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身份。
3 、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空間緣何被擠占?
“出現這種現象,既有曆史原因,也有現實問題,既有外來影響,也有我們自己的某些失誤”
主持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狀況與其研究者堅持什麼樣的世界觀、方法論緊密相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三個“失”背後有着複雜的曆史、現實原因。
韓震:出現這種現象,既有曆史原因,也有現實問題,既有外來影響,也有我們自己的某些失誤。譬如,過去一些“左”的做法,把馬克思主義泛化,甚至用馬克思主義代替具體學科,造成了馬克思主義庸俗化,還引起了許多人故意遠離馬克思主義的現象。改革開放以來,伴随着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許多西方理論湧進國門,一波一波的“熱”擠占了原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空間,不少人總認為西方的理論優于我們自己的。再者,大學中的許多新興學科往往最初就在西方國家出現,學科建設初期從借鑒開始,有些教材都直接來自國外,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進行立場重校和話語轉換相對滞後。
孫熙國:從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角度來說,改革開放以來,受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一些人從心底裡看不上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總覺得馬克思主義僅僅是意識形态,不是科學,不值得研究。研究伯恩斯坦、考茨基是學問,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就不是學問;研究蔣介石和國民黨是學問,研究毛澤東和共産黨就不是學問。在社會大氣候的影響下,一些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放棄自己的陣地,去研究别的學科和問題,荒了自家的地,去種人家的田。
郝立新:一是受世界範圍各種思潮,以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于低潮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等人提出了“意識形态終結論”。到20世紀後期,日裔美國學者福山提出資本主義自由民主将是“人類意識形态進步的終點”和“人類統治的最後形式”。20世紀末蘇聯解體,世界範圍内的社會主義運動受到重大挫折,“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的論調風靡一時。20世紀90年代以來,随着自由主義、後現代主義等思潮的盛行,一些對馬克思主義持有偏見的學者提出了“淡化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無用論”等口号。二是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馬克思主義面臨來自實踐和理論兩方面的挑戰。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本土化的過程和意義的認識需要有一個過程,一些人提出“馬克思主義是否過時”的疑問,有的人還得出了“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的結論。面對現實中的矛盾與困惑,各種思潮激蕩,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生命力被遮蔽,有人産生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審美疲勞”,希望單純從傳統文化和現代西方文化中尋求醫治“現代病症”的藥方。三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準備不足、創新性不夠,在應對挑戰和滿足社會需要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例如聚焦和回應重大問題的研究不足,學術話語的構建水平不夠,國際對話能力不強,大衆化的程度和效果有待提高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的“在場”和“發聲”,導緻了想“發聲”而發不出聲或發不好聲。
4 、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面臨哪些挑戰?
“對中國問題作出馬克思主義的回答,提出解決問題的‘中國方案’,是發展馬克思主義、實現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根本和關鍵”
主持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源于曆史和實踐。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多樣、主流和非主流并存、社會思潮紛纭激蕩,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面臨不少挑戰。
孫熙國: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說到底就是要解決我們所面臨的任務和問題。
從經濟上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國際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從政治上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呈現,各類風險和挑戰增多;從文化上看,世界範圍内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并存、社會思潮紛纭激蕩;從我們黨自身的發展來看,全面從嚴治黨進入重要階段,黨面臨的風險和考驗集中顯現,主要表現為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和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衆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上述問題,是發展馬克思主義、創新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面臨的重大挑戰。對上述問題作出馬克思主義的回答,提出解決問題的“中國方案”,是發展馬克思主義、實現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根本和關鍵。
朱安東:在這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産生理論的時代”“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産生思想的時代”,馬克思主義面臨着發展創新的良好機遇,但也挑戰重重:一是國際上西強我弱的總體态勢尚未根本改變,某些國家長期對我國實施的西化分化戰略,再加上我國國内出現了利益多樣化,西方錯誤思想在社會上、在哲學社會科學界得到現實力量支持,有着不小的影響。二是西方理論已在某些學科中具有了相當大的影響,在個别學科甚至成為主流。主張西方理論的學者已經掌控了相當大的學術權力,在客觀上把控了這些學科的發展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學者被排斥、被邊緣化,難以對學科發展方向産生重大影響。三是在某些學科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才隊伍或者出現了一定的斷層,或者創新不夠、研究水平不高、影響力不大。馬克思主義在青年學生中影響力吸引力不夠,願意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青年學生數量減少。
5 、如何讓馬克思主義發出時代最強音?
“既要利用好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的資源,又要善于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和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
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隻有解決好這三個“失”、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主義發出時代強音。
韓震:解決這三個“失”不僅是轉變理論表達方式的問題,更是學術研究的目的、立場問題。“首先要解決真懂真信的問題”,否則就不可能真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即使去做也會走樣。“核心要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在理論表達上,不能僅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新詞向大衆的頭腦裡塞一些概念、命題和學說,或把一些理論概念轉換成漢語就萬事大吉;在理論生成上,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從群衆需要中尋找要研究的問題。最後,“要落實到怎麼用上來”。
孫熙國:必須立足中國實際和中國問題,創新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标準就是看你是否站在勞動群衆的立場上思考和解決了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問題,對這些問題作解答,是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創新的根本路徑和關鍵環節。
郝立新:解決這個問題,還要有寬廣視野。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要充分體現繼承性和民族性、原創性和時代性,既要利用好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的資源,又要善于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和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要突顯中國特色,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在我國處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
朱安東:一是要加強和改善黨對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學術機構的領導要權牢牢掌握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的學者手中;相關部門應對學術評估體系和評估标準進行對照檢查,抵制西化傾向,保證學科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對掌握學術權力的雜志編輯隊伍、評獎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等進行整改,以确立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二是要高度重視對現有哲學社會科學隊伍的引導工作。在正确區分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的前提下,對一些長期宣揚西方錯誤思潮、惡意攻擊黨和政府的人員加強管理;對絕大多數哲學社會科學學者加強培訓,引導其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發展相關學科;對學習馬克思主義出身的學者,要提高其教學和科研水平,加大支持力度。
三是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教育中的指導地位。有關部門應對學生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等進行調研;在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中,應對馬克思主義類專業課的課時比重、研究生考試中的比重等作出硬性要求;同時對相關教材嚴格管理,消除西方錯誤思潮在學生中的影響,保證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
《光明日報》( 2016年6月2日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