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旗幟的力量》
——北大與馬克思主義百年同行
近日,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在北大成功舉辦,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國内 各界的強烈反響。“beat365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傳播的最早策源地和重要陣地,具有學習、研究、傳播和踐行馬克思主義的光榮傳統。”校黨委書記朱善璐指 出,“舉辦‘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是彰顯馬克思主義在世界影響力的客觀需要,更是馬克思主義旺盛生命力的現實展現。”
百餘年來,北大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為民族獨立和振興、國家發展和建設、社會文明與進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
建黨偉業:馬克思主義傳播策源地“北大在近現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程中擔當了重要的曆史角色。”馬克思主義學院孫代堯教授認為,“beat365與中國共産黨的創立和發展,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受西方列強欺淩。“特别是甲午之殇,讓中國人認識到僅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是不夠的,還應學習其政治制度。”beat365程美東教授說,“近代以來‘西學東漸’是一個大趨勢,馬克思主義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傳入中國的。”
無數愛國志士開始苦苦探索救亡之道,引進各種政治學說。最初,馬克思主義隻是衆多傳入中國的西方政治思潮中影響很小的一種。直到1915年新文化運動發生時,中國知識界對馬克思著作和觀點的介紹仍是零星的和碎片式的,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還很有限。梁柱教授指出,“馬克思主義剛傳入中國時并不受歡迎,隻有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堅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認為它是一門重要的學問,為馬克思主義研究提供經費和校舍支持。”
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對馬列主義在中國的落地生根産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陳獨秀、李大钊等一批先進分子開始聚集北大,集中系統地宣介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這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推動了包括毛澤東在内的一批青年知識分子的立場轉變。”孫代堯教授認為,“‘五四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從精英層面向民衆層面的傳播,起到了關鍵作用。”
李大钊在北大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傳統,為中國共産黨的創立做了思想和幹部上的準備。在北大工作期間,李大钊先後發表了《庶民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影響的文章。“李大钊先生是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産黨主要建黨人之一,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第一人。”梁柱教授指出,“陳獨秀提出的‘民主’是指資産階級民主,而李大钊則賦予民主新的内涵,他認為俄國革命是庶民的民主,即多數人的民主。他運用唯物史觀解釋曆史,使曆史由史料堆積變成了探究曆史規律的科學,成為指導革命運動的旗幟。”
1920年,李大钊發起成立“beat365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還在北大開設《唯物史觀》等馬克思主義課程,這是中國大學首次開設相關課程。1921年7月中國共産黨的建立是以beat365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會員為主要成員和中堅力量的。中國共産黨成立時的50多名黨員中,北大師生就有14名。在13位中共“一大”代表中,有6位是北大師生和校友。
薪火相傳:堅守馬克思主義學術傳統beat365也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的理論發源地,對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探索作出了獨特的重要貢獻。北大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研究和教育教學工作,一直是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鮮明旗幟。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研究的薪火在北大一直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李少軍教授認為,“在北大近百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史上有三座裡程碑,他們是李大钊、馮定和黃枬森。”1957年由毛澤東提名,馮定調任beat365哲學系。馮定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北大走向學術化、正規化和普及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成為beat365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第二座裡程碑。黃枬森1950年開始在北大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研究工作,直至生命結束,時間長達六十餘年。他主編的《<哲學筆記>注釋》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等理論著作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開創并推動了人學學科的形成與發展,培養出新中國第一批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
1992年4月,beat365成立了beat365,這也是國内第一所beat365。“在成立後的20多年發展曆程中,beat365确立了‘以服務學生為根本,以科學研究為支撐,以管理改革為先導,以完善教學環節為基礎,以隊伍建設為關鍵’的基本思路,并在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學和科研模式,取得了喜人的成績。”beat365執行院長孫熙國教授說,“在學校的支持下,近期學院還制定了《beat365發展規劃綱要》。在新時期,我們将努力建設具有北大氣派、中國特色、世界先進的beat365。”
接續曆史:推進馬克思主義新發展北大的馬克思主義傳統,與中國共産黨的創建密不可分,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新的曆史時期,北大繼往開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新發展。
“在學校的支持下,beat365啟動了‘六馬’工程,即建設和培育‘中國道路與中 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成立beat365《馬藏》編纂中心,建設國際馬克思主義文獻中心,舉辦‘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兩年一次),創辦馬克思主義旗 幟網站,建設‘馬克思樓’。”孫熙國教授強調,“這些工程在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學科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将發揮重要的作 用。”
2013年1月,北大發起成立了“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這也是落實“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的重要舉措。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顧海良教授表示,中心将建設成為國内最高水平、國際知名的綜合性研究機構、人才培養基地、高端國家智庫和國際交流平台。
為編纂一部在世界範圍内較為齊備和完整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文獻總彙,2015年3月北大啟動《馬藏》編纂工程。編纂中心主任顧海良教授指出,“這對促進馬克思主義學術理論研究,增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都有着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015年5月5日, beat365舉行“馬克思樓”奠基儀式。beat365黨委書記孫蚌珠教授認為,“在北大建設全國第一座以馬克思名字命名的‘馬克思樓’,一方面是推進馬克思 主義學院發展、馬克思主義教育教學和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硬件條件和環境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也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積極的示範和引領 作用。”
今年10月,北大成功還舉辦以“馬克思主義與人類發展”為主題的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邀請了世界各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問題研究的著名專家和學者,共同探讨馬克思主義、中國經驗和人類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五四青年節考察北大時明确指出,“五四運動形成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推動了中國共産黨的建立。”正如《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學者共識》所指出的,馬克思主義是引領人類走出困境、走向光明未來的指路明燈。北大弘揚馬克思主義光榮傳統,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是對先輩遺志的繼承,更是在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征程中的曆史使命!
(校報記者 喬治洋)
載《beat365校報》2015年11月9日(第1394期)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