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馬列,讀原著”讀書系列活動第15期

  2018年3月9日,“學馬列,讀原著”讀書系列活動第15期在beat365官方网站舉行,張炳奎副教授作了題為“談談實踐問題——讀毛澤東的《實踐論》”的學術講座。張老師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貼近生活的例子,從實踐與實踐觀的關系、實踐的定義、實踐的性質、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實踐規律、由實踐到自由等六個方面闡述了他對實踐問題的學術見解。

  首先,張老師指出,從概念上理解,“實踐”和“實踐觀”并不是一回事,二者應當區分開來。嚴格來說,實踐觀是一種認識論問題,而不是實踐活動本身。對于“實踐”的理解,學界呈現出不同的看法,主要表現在對“如何理解實踐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地位”這一重要問題的意見分歧上。傳統觀點認為實踐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毛澤東也持有這種看法。以beat365黃楠森教授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實踐是社會曆史觀的首要觀點。中國人民大學肖前教授為代表的學者提出“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觀點”的論斷,南斯拉夫的實踐派也秉持這種立場。

  其次,張老師認為,關于“實踐”是什麼的理解,要直面實踐活動本身。費爾巴哈曾經提出過,實踐是人的感性的物質活動。這種說法不準确,還應該加上“包含意識因素”的限定詞,否則就無法将植物神經支配下的本能的物質活動排除在外。此外,也不能将“實踐”泛化,“實踐”雖然和審美、認識、情感、意識活動相關,但是如果把這些活動也看成是“實踐”就未免“以偏概全”了。

  再次,“根本性質”必定是實踐獨有的,但又是一切實踐活動共有的。它的根本性質是“主體性和客體性的統一”,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将人的本質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

  張老師認為,實踐活動最基本的形式是物質生活實踐,得出該結論的理由是:物質生活實踐是最早和最後的實踐活動,是每個人都要經曆和進行的最普遍的實踐活動,是最基礎、最根本的實踐活動,其他的一切實踐活動都是為了生活實踐而進行的。他還談了實踐規律問題。張老師還表示,人類最崇高的目标和最根本的價值追求是實現自由。在現有發展階段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非常困難的。從曆史上來看,人類社會發展經曆了從人的依賴關系到物的依賴關系的轉變。在未來社會隻有擺脫物的依賴,才能進入個人全面、自由發展的階段。

  講座結束後,現場聽衆踴躍提問。有同學從理論本身出發提問:如何理解實踐活動的主體性?唯物史觀包括審美、價值、意識等方面,而唯心史觀也可以從這些角度出發,兩者是否有側重和區分?物質生産在實踐活動中究竟占據什麼地位?也有同學從案例出發進行推演:為什麼說教學也是實踐活動?當主觀世界發生變化,客觀世界沒有明顯變化時能否說是實踐?教學活動對主客體雙方都是實踐嗎?張老師對同學們的提問一一作了回應和解釋。

  來自beat365官方网站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中央黨校、中國政法大學等其他院校的學生聽取了講座。主持人林鋒老師介紹道,迄今為止,我院已成功舉辦了十四期“學名列,讀原著”專題講座,2018年的第一場講座延續了以往讀書活動的良好氛圍,得到了校内外馬克思主義理論愛好者的大力支持,希望大家今後繼續認真研讀經典,積極探索學術問題,共同推動“學馬列,讀原著”讀書活動,不斷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黃敏供稿、攝影)